】 【打 印】 
古代打工人
http://www.CRNTT.com   2020-11-27 14:44:42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不論做什麼工作,為生活奮力打拼、揮灑汗水的形象,自古有之。

  古詩詞中就有不少描述打工人的點點滴滴,十分生動。比如《詩經·式微》中就吟道: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現在我們形容什麼事物逐漸走向沒落,就可以形容它是“日漸式微”,而“式微”這個詞,就是從《詩經》中來的。“式”,在詩的原意裡只是一個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在的內涵,就是發出了一聲感嘆。“微”,是天色幽微黑暗的意思,也就是說時間已經很晚了。為什麼要發出感嘆?因為感覺工作太辛苦,總是在加班,總下不了班、回不了家,所以在詩的開篇說“式微,式微”,先是發出兩個嘆息,嘆了又嘆。緊接著又反問:“胡不歸?”為什麼回不了家呢?因為自己要“打工幹活”啊,所以不得不早出晚歸在露水中辛苦、塵霜滿面在泥路上辛勞。

  從仕為官的“打工人”,同樣得早出晚歸。古代官員上班叫“點卯”,卯時是早上五點到七點,官署會在那時查點上班人數。因此官員們每天一早起身後,就要披星戴月地往官府趕。白居易曾作一首《晚歸早出》詩,道出上班趕路的辛苦:“筋力年年減,風景日日新。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偶爾遇到暴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也會放假,叫“放朝”。放朝的消息是靠敲鼓通知大家的,有些住得遠的官員,難免聽不到。韓愈曾在一個暴雨突降的早晨趕去上班,半道上才知道放假的消息,一身狼狽回到家後,便寫詩向朋友吐槽:“放朝還不報,半路蹋泥歸。”

  杜甫在華州擔任司功參軍時,也曾作詩訴說工作不易。一來工作條件極差——“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常愁夜來皆是蝎,況乃秋後轉多蠅。”二來工作壓力極大——“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逼得他幾近瘋狂,大叫道:“南望青鬆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南面山溝的青鬆下要是結了厚冰,讓我赤腳踩踩該多好。

  工作這麼辛苦,難免有人開啓“胡不歸”的發問:為什麼不歸家呢?當然有人一甩手回家不幹了。但做出這樣選擇的人,是極極少數。更多人,選擇辛勞奮鬥、選擇默默堅持,選擇為實現憂國憂民的理想志向而始終不放鬆。的確,學習工作雖辛苦,抱怨、逃避卻不可能是解決之道。倒是古人一些肯於夜以繼日、夙興夜寐的做法,能給我們一些激勵,提醒我們不該浪費青春一回、不該蹉跎人生一次。

  比如,說起古人眼中的“模範打工人”,就不得不提“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禹和工人們一起,扎在黃河流域,開鑿山體,改善土質,挖通水渠,一幹就是13年。而也曾寫詩吐槽工作辛苦的韓愈,在《進學解》中,被弟子用“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來形容其讀書的場景:只要太陽下去了,就燃起油燈,一年到頭,永遠在那裡孜孜不倦地研究,可見他是何等辛勞了。又如,在古代,有一種枕頭叫做“警枕”,也叫“醒枕”,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的19年間,用的就是它。聽名字就知道,這枕頭肯定是舒服不了。不錯,這種枕頭說白了就是一截圓木頭,有些圓木兩頭還會掛上小鈴鐺。人躺在這樣的枕頭上入睡,本來就不可能睡得踏實,如果一翻身,枕頭上的鈴鐺還會把人吵醒。

  古人為什麼要這麼折騰自己?其實,這就是有志之士自己給自己主動加碼,提醒自己人生苦短,強迫自己千萬別貪睡、別浪費光陰。他們讓睡夢裡的休息時間能短則短,讓學習工作奮鬥的時間能長則長。

  夙興夜寐、朝乾夕惕的精神,反映了對於人生苦短的緊迫感、對於理想事業的向往奉獻。如果你也曾立下遠大的志向,那麼,“式微式微”的感嘆,就是奮鬥路上的揚鞭。畢竟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正是由一代又一代在“苦水中發光發熱”的勞動者創造和傳承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