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11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6%,其中出口增長7.6%。工業、服務業、市場銷售、固定資產投資、就業等各領域持續回暖,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複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3日公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比今年6月的預測數據上調了0.8個百分點。IMF指出,“中國的複蘇速度快於預期”,將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預計今年增長為1.9%,明年將達到8.2%。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國如何不斷鞏固擴大經濟恢複成果,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塑造競爭新優勢?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1-10月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折射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足
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這是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交出的成績單。
“未來5年內,我們將在中國新增投資4.51億歐元。”首次參加進博會的跨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表示將擴大現有生產基地,加大對中國的創新戰略布局。
大訂單的背後,是大機遇。今年1-10月,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了25.95萬億元,同比增長1.1%,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中國外貿韌性足、潛力大,企業創新能力強,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全年外貿發展目標。”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說。
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比上年同期加快2.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1—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0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一系列“增長”數據表明,我國國民經濟正持續穩定恢複,經濟指標出現明顯改善。
“從下階段看,經濟穩定恢複能够延續和保持,四季度經濟增長可能比二季度、三季度還會進一步加快。”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輝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預計,得益於出口和投資的拉動,四季度GDP增速或將進一步加快。
“經濟恢複發展的突出成績,得益於我國在推進高水平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的努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躍生告訴記者。當前,以5G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和數字經濟不斷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我國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和新業態上取得全方位和開創性成就,并為各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搭建新平台,致力於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開放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
“以內需帶動經濟增長是我國新發展格局的中心所在。”王躍生說,伴隨著綫上綫下深度融合,卡券、直播等數字化工具撬動消費,今年“雙十一”銷售額實現突破性增長,正體現出國內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市場潛力,生動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大、韌性足。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兼顧短期落實、中期謀劃和長期布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當前,境外疫情持續蔓延,外部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叠加內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的陣痛持續釋放,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矛盾與新問題新挑戰交織,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指出,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重要歷史節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兼顧短期落實、中期謀劃和長期布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短期看,新發展格局有利於緩解疫情對企業造成的衝擊。“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就是不等不靠,盡快擴大內需以保住複工複產的好勢頭,避免經濟複蘇的戰綫拉得太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
長遠看,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有利於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升級和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推動供給需求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朱啓貴告訴記者,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不斷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能,正成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驅動力。“中國制造+中國消費”的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將是我國參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和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支撑。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只有努力幫助市場主體認識并適應新變化,才能使經濟企穩回升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楊光普表示,市場主體要辯證、客觀、長遠地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把握和利用發展規律,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貫徹新發展理念,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
11月10日,江蘇省南京市公示首批創新產品名單,并將為這些創新產品提供專場推介、供需方點對點對接等系列專項服務,幫助企業打通市場推廣最後環節,推動創新成果簽下市場第一單。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朱啓貴指出,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撑引領作用,穩步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逐步擺脫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關鍵原材料對國外的依賴,保持產業鏈安全和供應鏈穩定,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發展主動權。
如今,從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望鵬山頂遠眺,西邊,金色稻田的不遠處已變成現代化的新城區;東邊,全國最大的機器人小鎮熱火朝天一地難求;北邊,科教走廊和教育小鎮正加速匯聚優質教育資源;南邊,赤河生態休閑公園游人如織。
“深汕合作區正加速推動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市、老區變特區,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典範。”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說。
朱啓貴指出,堅持協調發展,要充分依托我國市場需求層次差異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梯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促進多層次、多區域的產需對接,培育梯度鏈。
當前,各地新能源大數據中心紛紛推動能源技術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打造創新綠色發展生態圈。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綠色發展推進處處長呂侃指出,發展綠色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要在綠色轉型發展上下功夫,重點抓好綠色產業規劃布局,扶持培育龍頭企業,注重產業鏈延伸耦合,打造具備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產業體系。
開放是發展的必然選擇。朱啓貴認為,要將我國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有機嵌入全球價值鏈之中,努力實現優勢領域、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交流,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穩步向全球高端價值鏈躍升。
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穩就業的同時,要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促進消費升級、釋放消費潛力。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建議,要把居民從高房價中解放出來,讓收入更大比例用於商品購買、教育、醫療、旅游等方面的消費。
發揮內需潛力,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就要塑造競爭新優勢。”王躍生告訴記者,我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已處於領先地位,接下來還要在服務業、金融業、科技教育等領域取得進展,帶動經濟轉型升級。
擁有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是我國參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優勢與關鍵支撑。“‘大’不代表‘強’,但是‘大’是‘強’的基礎。在當前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只有將‘大市場’的資源禀賦優勢轉化為‘強大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才有可能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岩說。
“未來,我國要建構的不是簡單、無條件開放的體系,更是要尋求更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體系。這樣一個全新的體系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基本盤之上,也就是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劉元春說。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新格局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體到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任務方面,要進一步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趙晉平介紹,以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為例,其制度設計中的“全面實現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是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新跨越。
當前,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國正加快產業鏈供應鏈向區域化調整的步伐,以應對國際公共衛生事件或重大事件可能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產生的衝擊。與此同時,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投資正快速增長。
“今年1-9月,我國對外投資總體略有下降,但對‘一帶一路’沿綫國家投資增長了29.7%,面對東盟的投資增長了50%以上,說明中國企業正在加快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區域的投資布局。”趙晉平說,“十四五”時期,將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同各方分享經濟增長紅利。
宏觀調控更加審慎,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推動金融系統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實施超1萬億元的減稅降費……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及時出手,一攬子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的對衝政策對穩定經濟基本盤形成了強大支撑。
“風險的暴露往往是滯後的。隨著經濟穩步恢複,宏觀調控應更加審慎,例如財政政策要更注重實效,貨幣政策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這實際上都有利於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劉元春說。
王躍生告訴記者,我國作為一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長期任務,其中穩增長和防風險就是一對重要的關系。“既要充分吸取其他國家和地區金融風險、金融危機和社會風險、社會危機的經驗教訓,趨利避害;也要深入研究我國經濟長期發展與風險防範的經驗教訓,制定各種防風險預案,妥為謀劃,未雨綢繆。”
多位專家表示,下階段,要繼續鞏固經濟社會複蘇向好態勢,進一步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針對中小微企業、制造業以及受疫情影響大、困難較多服務性行業。要加大結構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內需加快恢複,同時做好對內外部各種風險的防範,為“十四五”開局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我國在戰疫防控、經濟複蘇中的表現,充分證實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之路’的高瞻性、戰略性和正確性。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必能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趨平衡、更加主動、更為安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全球經濟的複蘇與發展做出中國示範和中國貢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康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