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民主生活會上強調:“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節操,做一個一塵不染的人。”
珍惜節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世代培育、弘揚、傳承的節操與信念,是幾千年來支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在中國歷史上,“節操”是一個有深刻文化意蘊的概念。
金文的“節”是一個形聲字。上面是“竹”字頭,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竹子有關;下面是“即”,是表音的聲符。《說文解字》中說:“節,竹約也。”節的造字本義為竹節。竹節對竹的纏束,使竹的生長不致因恣意而脫軌,在古人看來,這是某種關乎生活的啓示:生命必須生長,而適時得宜的約束,給生命規範了正確的方向和形狀。節於是便有了約束、節制之意。又因為竹子中通外直,寧折不屈,因而常用來形容不屈的氣節,故而節也被引申為氣節之義。
《說文解字》解釋“操”字為:“把持也。”操字本義是拿,握在手裡,後引申出堅持、把持之意。“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君子要堅持對自己可能產生的貪欲惡念的約束,在任何條件和處境下,都能篤守某種被譽為高尚純正的道德品質的行為表現,這就是節操。
自古以來,中國人最看重氣節和操守,把節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左傳》裡說“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孟子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韓愈寫道“不畏義死,不榮幸生”,真正的君子,不懼怕為正義而死,不因僥幸存活而心喜。
二
近日開播的紀錄片《中國》,曾用一整集的篇幅講述了兩漢時期收複西域的故事,讓人感到熱血沸騰。這段歷史中湧現出的班超、蘇武、陳湯等英雄豪傑,旌節可以磨禿,節操卻不改變,是古往今來士人珍惜節操的榜樣。其中有一個人,或許盛名不及他人,卻是岳飛筆下“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原型,被後人認為“節過蘇武”。此人便是東漢名將耿恭。
東漢初建,國力尚弱,遠遁的匈奴重新挾持漢家戰略要地西域。雙方再次開始較量,耿恭就生活在這個時代。
公元74年,耿恭擔任司馬,跟隨竇固等人遠征西域,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戊己校尉。次年2月,漢家大軍撤回,只留下耿恭率領數百人駐守於車師後國的金蒲城。
北匈奴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大軍剛離開一個月,數萬北匈奴大軍勢如破竹,攻破了已經歸附漢朝的車師後國。盡管耿恭手中只有數百兵士,但依然派出了三百名將士前去救援。無奈,寡不敵衆,全軍覆沒。
為保衛戰略地位更重要的疏勒城,耿恭放棄了金蒲城,率部下移師疏勒城,隨後被北匈奴圍困。駐守兵卒總共不過數百人,面對的是匈奴數萬騎兵,擺在耿恭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降,以求偷生;要麼死,捍衛大漢聲威。耿恭選擇了後者。
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匈奴人數占據絕對優勢,但死傷無數,就是攻不下城來。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切斷了城外的水源,企圖困死城中的漢軍。
圍城戰術,被困之兵常因缺糧斷水,最終棄城投降。然而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耿恭的守軍,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幸存者寧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
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許諾金銀財物,并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耿恭假裝答應,不料拔出刀子,將敵人一擊斃命。一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
隨後,“單於大怒,更益兵圍恭”。耿恭和僅存的將士們,守著一座孤城,頑強地抵禦著匈奴大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戰火中的疏勒城早已千瘡百孔,但仍然堅強地屹立著。
公元76年,漢軍出動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軍隊共計七千人,開始了對耿恭守軍的救援遠征。然而,長途跋涉,有敵軍,有天險。正值冬季,大雪封山,繼續救援的損失很可能會遠遠大於堅守疏勒的官兵人數。
此時,營中有一位耿恭的部屬範羌,堅持救援。最後他帶領兩千名戰士,翻越天險天山,前往疏勒城,營救耿恭餘部。
範羌等人到達疏勒城時,正值深夜,城中耿恭部隊,聽到人喊馬嘶,以為是匈奴又犯。也許,當時的耿恭及部下已做好了最後一戰的准備,卻忽聞城下熟悉的聲音,範羌在遠處高呼:“我範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
漢遣軍迎校尉耳——七個字,何其感人。《後漢書》如此描述之後的場景:“開門,共相持涕泣。”
而經過近一年艱苦卓絕的堅守,疏勒城中原本數百名官兵此時僅餘26人。第二天,耿恭與他的25名士兵踏上了返鄉之程。從疏勒城返回玉門關有近兩千裡路,途中還有北匈奴一路追殺。天山北麓雪深丈餘,這條路著實九死一生。耿恭所部回軍至玉門關,僅剩13人。
雖然,這13人回到玉門關時形象是“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但13個身影,又是那麼驚天動地、蕩氣回腸。
史載,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衆,見到這13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并上疏為13勇士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衆,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
不為大漢恥!五個大字,至今令人動容。
《後漢書》作者範曄將耿恭與蘇武并列,認為西漢有蘇武、東漢有耿恭。今天,讀範曄為耿恭作的傳,能够想象當年他是如何眼含熱淚寫下一字一句:“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三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從古至今,數不清的仁人志士雖未手持旌節,但是他們胸中自有“旌節”在。珍惜節操,使得他們遇事而不惑,臨財而不苟,處公而不私,明危難而不避;也正是由於珍惜節操,他們真正做到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從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珍惜節操是歷史文化的積澱和結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忠實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在近百年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珍惜節操、嚴於律己,彰顯和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革命年代,為了救國救民複山河,革命者們拋頭顱、灑熱血,“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的葉挺等人,都是堅持革命信念不動搖,寧死不改變志向和操守;在紅軍長征的路上,共產黨人在最困難的時期吃再多苦,也不拿群衆一針一綫,正是這種珍惜節操、保持廉潔的作風,終於贏得民心;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兩袖清風來去”帶領貧困群衆防沙治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在新時代,有60多年深藏功名,用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精彩人生的老英雄張富清,有以“樵夫”自許、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都嚴守廉潔底綫,從不利用權力地位為自己和親屬謀取私利的廖俊波……他們的高尚節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節操,就會像航船迷失了方向、隨風搖擺。黨員領導幹部更應珍惜自己的節操。面對誘惑與風浪,如果心中少了對節操的敬畏和珍惜,行事就會失去底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養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幹立身,這正是對珍惜節操的具體要求。
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應當牢記自己“人民公僕”的身份,常思貪欲之害、常懷敬畏之心,修身律己,慎終如始,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友;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節操,清清白白做人,幹幹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做一個一塵不染的人。
“不要人誇顔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秉持共產黨人的崇高品格,惜節操、盡職責,方可不負初心、不負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