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近日,有媒體報道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執行局一名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對民眾“爆粗口”。據悉,在當事人咨詢案件過程中,該名工作人員稱法院在案件執行程序上有瑕疵,“但也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希望對方“不要上綱上線”。當事人提出質疑後,該工作人員突然聲調提高爆了一句粗口,稱若有不服可以繼續向上反映。日前,當地法院通報,對該工作人員作出嚴肅批評教育。
粗口一出,對待群眾的不妥態度立馬顯現。雖然據涉事工作人員稱自己並非有意說臟話,系情急之下控制不住情緒,並在發覺自己態度不對後主動聯繫當事人想要解釋。然而,作為一名公職人員,在服務群眾時無論面對何種境況,都不應出言不遜“爆粗口”,對群眾說出粗俗性、傷害性抑或侮辱性話語。這是公職人員對待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素養。況且涉事法院的執行工作本就存在失誤,更應該以謙虛謹慎態度回應群眾質疑、接受群眾批評。
對待群眾的態度是一面鏡子。前不久,某地政法委書記以“滾”字回應群眾,還有政府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稱“刁民太多”……類似言語看似一時口快,對群眾感情造成的傷害卻是長久的。一個小訴求、小疑問、小糾紛在公職人員看來可能細小瑣碎、微不足道,但對群眾而言就是大事,怎樣對待群眾、如何解決問題,不僅關乎工作本身,更關係到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權威。面對群眾須有一顆真心、實心,以平等的姿態對待群眾,以寬闊的胸懷體諒群眾。
實踐中,開展群眾工作,和不同的群眾打交道,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還情況複雜、化解不易。然而,這正是考驗能力、素養、作風的時候。公職人員處理起工作職責內的問題駕輕就熟,但對百姓而言,本身文化水平、知識儲備、擅長領域不一,對某一問題的理解程度也就各有差別,特別是遇到專業性、技術性問題後,一時難以接受也有可能。此時,更應該用耐心細心予以解釋,用禮貌的態度回應質疑,用真誠的態度回應批評。換位思考才能切身體會產生共情,進而轉變溝通思路,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作為公職人員,應時刻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時刻保持人民公僕本色,厚植為民情懷,提高自身修養,提升個人品德,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落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