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古代賢吏對此已洞若觀火。明永樂年間,曾任浙江按察使的周新因公道正義、善於斷案而深受百姓喜愛。一天,有人送來一只烤鵝,沒等他拒絕,送禮人便跑出門去。周新覺得烤鵝雖非重禮,但若收下卻和收受黃金沒有區別,便把烤鵝掛在了屋後,以後凡是來送禮的,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只風幹的烤鵝,此後再沒人自討沒趣。面對非分之財,周新不僅有防微杜漸的警覺,還有行之有效的妙策,“懸鵝拒禮”的佳話流傳至今。
有不越雷池半步的清醒,才能守住拒腐防變的底線。“白袍點墨,終不可湔”,邁出半步,就可能成為全線失守的開端。明朝弘治年間,都察院左都禦史王廷相曾對新任禦史張瀚談起自己前一日乘轎遇雨時的見聞,道有位穿新鞋的轎夫,為避免弄臟鞋一路小心循著乾淨地方落腳,後來一不小心踩在泥裡,此後便不再顧惜,什麼地方都會踩了。“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王廷相用這個淺顯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教育新任禦史要有底線思維,嚴以律己、慎初慎微。
守底線,歸根結底是要時刻保持一顆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敬畏之心。“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今天收一盒煙、一瓶酒,明天就可能收錢財和車房,只有時刻告誡自己慎小事拘小節,才能避免陷入違紀違法的深淵。明朝中期,名臣王恕為官剛正清廉,在一些看似“司空見慣”的小事小節上有著鮮明的立場和堅定的態度,絕不隨波逐流。與家人一同外出時,當地驛吏請他同家人一起入住公家驛站,王恕斷然拒絕,他認為為朝廷官員所設的驛站,讓家人同住是以公謀私。赴外地上任,他從不帶僕人,行李只有一個竹筐、幾件布衣,別人不解,他說:“欲攜家僮隨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單身自來。意在潔己奉公,豈肯縱人壞事。”百姓對此由衷稱讚。小事小節事關大是大非,小事不慎小節不拘,不正之風便會滋生,只有常懷律己之心,從細微處做到不逾矩,才能築牢防線、堅守底線、不碰紅線。
“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黨員幹部要牢記清廉是福、貪欲是禍,從小事小節上守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永葆清廉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