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導,“現在我們組上的賬一目了然,今年學校租用水源的租金集體部分已存入鄉財政所村級集體資金代管戶,個人部分已經發給群眾。”近期,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紀委監委對15個鄉(鎮)村集體“三資”管理情況開展交叉檢查,檢查組來到那哈鄉那蘇村糯阿組,組長李某某拿出進賬單和群眾領取資金花名册,向大家介紹“組賬鄉管”的情況。
聽著介紹,我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去年12月初。在鄉人大主席團會議上,那哈鄉中學校長的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因旱季缺水,鄉中學於2020年租用那蘇村糯阿組水源,目前已向糯阿組支付租金4萬元。”
我心裡不禁犯起了嘀咕:水源的租金屬於集體資金,但之前我們和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再三確認,糯阿組近兩年確實無除上級補助外的集體資金進賬。
這筆租金誰在保管,怎麼保管?經鄉黨委同意後,鄉紀委成立由我任組長的調查組,對租金去向進行核實。
通過查閱那哈鄉中學台賬得知,該學校於2020年4月開始租用糯阿組水源,因村民小組沒有賬戶,直接打到了糯阿組會計張某某個人賬戶上。
接著,我們來到糯阿組逐戶走訪瞭解情況。
“當時組上召開會議,群眾同意涉及的農戶每戶每年領800元。我們都領到錢了,一共領了兩年的租金。”
“聽說集體資金前段時間組上的文體活動用了一部分,但具體用了多少我們不知道,剩餘資金使用情況也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