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會議截圖) |
中評社北京12月4日電/日前,全球化智庫(CCG)邀請國際關係研究資深學者,就中美關係走向及當前中美雙方競爭的本質與核心問題進行研討。
中美關係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因為中美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易國與碳排放國,同時也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分別代表著亞洲與西方的主要聲音。鑒於這些利害因素,中美以清醒和理性的態度相互了解有著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王輝耀表示,“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中美博弈升級,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遭受重挫,導致各方迷失,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興起,多邊主義功能陷入危機,中美關係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以清醒和理性的態度相互了解有著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國際上關於中美關係的爭論多呈兩極分化趨勢,意識形態、成見與偏見色彩濃重,特定利益集團為了自己得目標而故意扭曲這種爭論。中美雙方遠隔重洋,相互審視,對彼此的理解皆有偏差。”
David Blair認為,一定要了解美國的戰略核心,才能知道美國接下來十年的行動,在美國戰略的原則中,美國應該是世界的領導者,從來就沒有與美國對等的國家,在大多數時期,美國戰略的原則依靠著一個邪惡敵人的存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又在尋找開放世界的戰略原則。有人說中國是很明顯的一個敵人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和軍事能力的增長使情況更為糟糕,美國就以這個為借口,認為美國的軍事也應該增長。經濟方面,他警告,不可持續的經濟模式,基於寬鬆的貨幣政策,產生了很多刺激措施,但並沒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實際工資增長的中位數也停止了,這從長期來講是不可持續的,過去30年美國的創業精神極大地下降了,而且寡頭政治也越來越普遍,所有這些都帶來了極大的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現在美國的領導階層基本上是失敗了,沒有真正創造財富,造成了很多的問題,沒有使美國人生活得更好,轉移矛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指責中國,而現實情況也是如此,他希望這個情況不要持續下去。
馬凱碩認為,推動競爭的結構性力量,就是西方對“黃種人”的恐懼,這在西方思維中已經深深存在了800年,美國歷史上的《排華法案》就表明他們對黃種人充滿不解和畏懼,另外一個結構性力量則是在美國兩黨都深感失望,認為美國與中國的接觸並沒有給中國帶去自由民主制度,美國雖然發起了對中國的競爭,但是它沒有一個競爭策略,沒有明確說明美國的目的是什麼,美國希望能夠取得什麼結果。同時他也認為中美之間沒有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是都面臨著共同挑戰,希望兩國能一起攜手解決這些共同挑戰,給地緣政治競爭按下暫停鍵。
“美國的對外政策出了非常大的問題,面對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美國真是到了要進行重大改革的時候,美國的危機是很嚴重的,美國的貧富懸殊已經倒退到一百年前的水平,需要貫徹以人民為優先,把過去用於海外擴張、軍事干預的財富用在美國國內的基礎設施和民生的改善上,不能夠妖魔化中國,而是應該改變自己的心態,因為美國最大的挑戰不是中國的競爭,而是美國自身。”王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