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朱海斌:疫情下中國刺激措施為何更加克制?
http://www.CRNTT.com   2020-07-11 00:11:17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圖片來自論壇直播截圖)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記者 張心怡)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發起的2020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展望”昨日於線上直播舉行。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發言中指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在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方面都非常迅速的出台了多項措施,發達國家,包括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力度都非常大,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出台的刺激措施是相對克制的。

  為何中國的刺激措施相比西方國家更加克制?朱海斌從三方面作出解釋。第一,本輪危機是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所導致的經濟停擺,財政和貨幣政策只能起到紓困和緩衝的作用。因此,防疫效果直接決定了到底需要多少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由於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防疫上相對更加成功,所需要採取的紓困或支持力度明顯比歐美和其他疫情更嚴重國家的迫切性更低。

  第二,從政策決定來講,由於2008年的4萬億政策成功推動中國經濟迅速反彈,但也在過去十年帶來了一系列後遺症,因此,本次疫情的應對,中國更多是一步一步看具體疫情情況和經濟數據來相應的增加政策刺激。而歐美國家在2008年、2009年的危機裡,政策路徑的選擇跟中國當時有非常大的區別。

  第三,歐盟的刺激政策與中國的刺激政策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國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對企業部門的紓困政策,包括降稅減費,對企業紓困支持。第二是對家庭部門直接紓困政策,包括發放現金券、發放現金,包括減稅。第三是刺激增長、刺激國內需求,中國比較明確的是通過向基金、5G方面的投資,來提升國內內需和創造就業。從政策分配來講,歐美或其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基本集中在前兩個領域,紓困為主,主要針對企業和家庭部門的紓困,而中國針對家庭部門的紓困政策基本為零,只有在一些地區性的少量現金券的發放。

  在朱海斌看來,歐美針對家庭部門的紓困,從短期來講有利於維持對於家庭部門,包括勞動力市場提供一個修復的環境,但如果在疫情控制上進展比較緩慢,不能創造足夠就業的話,對於未來一波接著一波紓困的需求,財政上到底有多大的可持續性,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談及未來可能會出現的風險,朱海斌認為巨量的債務問題對全球金融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更長遠角度來講,如果大家都不停放水、不停通過財政刺激,會不會誘發像大蕭條之後或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出現解體或當前美元為主導的國家信用貨幣會不會出現重新尋錨的過程,這是未來面臨的巨大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