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9日電(作者 胡光迪)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2012年由東盟發起,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方面,原先成員包括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16個國家。
但在2019年11月,印度莫迪政府因對本國企業缺乏信心,印度企業國際競爭力不足且印度政府又擔心其他成員國家產品大舉進入本國市場等緣由而拒絕在RCEP上簽字、退出了該協定。
歷經八年談判,RCEP於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印度失去了一個改善其本國經濟極好的機會。
從表面來看,印度不加入RCEP似乎維護了本國利益,迎合了國內既得利益集團的需求。但從長期來看,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今世界,儘管莫迪政府想推動印度的全球化進程,但國內既得利益集團並不需要全球化,他們只一心要保持現狀,維護其既得利益和特權,反對莫迪政府加入RCEP。因此,受制於國內利益集團,印度宣布不加入RCEP,則意味著印度將不得不接受被邊緣化的局面,當然印度退出RCEP的動機,也有借美國打壓中國、替代中國建立印度自己的全球產業鏈的意圖;由於印度製造業過於薄弱,加入RCEP可能會導致印度對RCEP國家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化,而印度在談判中的要價使其他國家難以滿足,導致15個國家不得不放棄印度的局面。
但是縱觀印度經濟發展歷程,就印度本身的經濟體量而言,印度更需要融入更大的經濟圈,由於印度缺乏獨立式發展的環境,“印度製造”缺乏結構性的本土化人才與裝備,無法實現這一宏大目標。印度不可能遠離全球化的世界而獨自發展,印度國內的產業鏈並不完備,其經濟結構也很不完善,儘管印度國內擁有處於年輕者占多數的大量勞動力,但由於文化水平較低,無法適應全球化的步伐,而成為“人口劣勢”。莫迪政府對中國採取全面“脫鈎”,去中國化的敵視政策,加上今年新冠疫情蔓延、印度政府防疫不力導致印度經濟發展更為艱難。
儘管在RCEP簽署前,RCEP成員國領導人曾多次向印度伸出了橄欖枝,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希望通過未來印度的參與,擴大“自由與公平的經濟集團”;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RCEP領導人峰會上發表講話稱,該協議是“在多邊主義失去根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之際,世界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希望印度未來能夠加入RCEP,從而使該協議“充分反映亞洲的一體化和區域合作模式”;馬來西亞總理也表示繼續支持並歡迎印度在未來加入RCEP。但印度外長蘇傑生回應稱RCEP將給印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期望能與歐盟達成自貿協定。這可能又是印度一廂情願的想法,印度如此落後的基礎設施(水、電等得不到正常供應)和繁瑣的營商環境,顯然與發達的歐盟無法達成一致。此前,印度高級政府官員曾對媒體宣稱,由於近期的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印度仍堅持拒絕加入由“中國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實際上,印度聲稱“中國主導”只是一個借口,印度高官辯稱的邏輯反映出了印度對華外交的複雜心態。因為RCEP並不是中國主導,而是在東盟積極協調與主導下進行的,RCEP的談判和啟動進程一直是以東盟為中心,也是東亞地區秩序中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架構的具體體現。
事實上,印度拒絕加入由“中國主導的”RCEP真正原因在於印度薄弱的製造業,最終導致印度對繼續RCEP談判的“優柔寡斷”。
回顧印度獨立以來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凡是印度政府積極加強與其他地區合作的時期,印度經濟發展就很順暢。特別是在1990年代,拉奧政府實行積極的經濟改革和“東向”政策,主動尋求與東亞的經濟融合,從而開啟了印度經濟改革時期,印度經濟增長很快,經濟重心也從歐洲過渡到東亞地區,直接促成了印度的經濟快速發展。
2019年11月,印度決定退出RCEP,表明印度放棄了全球化選項,放棄了深度融入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機遇,印度這種“光榮孤立”的選擇,無益於印度自身的長遠利益,也無益於地區發展進程。實際上嚴重限制了印度與亞太國家的進一步經濟融合。可能斷送印度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印度政府的短視眼光將極大地摧殘印度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尤其將嚴重窒息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印度將不得不吞下這種非理性的“逆全球化”惡果,印度經濟將面臨更多挑戰,印度發展也將更具不確定性。
莫迪成功連任後的經濟政策更加強調市場保護和發展本土經濟。儘管印度莫迪政府強調要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機遇推行改革,讓印度成為“自力更生”的經濟強國,以減少印度對世界經濟的依賴,鼓勵本土化生產與採購,推動國內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以“自力更生”推進“印度製造”,增加印度製造業出口和全球供應鏈占比。莫迪重提“自力更生”,反映了印度國內保守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情緒的上升,成為印度社會經濟排外與保守主義情緒持續攀升的產物。由於印度經濟受困於疫情蔓延,加上政府經濟刺激計劃中財政刺激有限,難以有效緩解印度經濟治理困境。同時,印度難以承受降低對外依賴經濟成本。而且,印度製造業發展長期面臨的投資障礙並未得到有效解決(諸如土地、勞動法、稅收等等),印度政府又缺乏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性動力。到目前為止,莫迪政府極力推崇的“印度製造”,進展十分有限。
印度是現有國際自由貿易的受益者,更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印度拒絕加入RCEP暴露出了印度的不自信,反映了印度政府對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懷疑。實質上印度政府反自由貿易傾向日趨嚴重。拒絕簽署RCEP是印度軟弱而非勇敢的標誌,預示印度將在今後一段較長時間被逼到區域和全球經濟的邊緣,印度融入成為全球價值鏈一環將更為艱難。
(作者胡光迪,旅美學人,歐潭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