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嚴安林(中評社 沈而忱攝) |
中評社韶關12月5日電(記者 沈而忱)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廣東省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28屆台灣民情學術研討會4日在廣東韶關開幕。針對台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態度、未來兩岸面臨的障礙、兩岸關係70年來值得反思的問題等,八位來自大陸知名對台研究機構、團體、院校的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嚴安林介紹了兩岸社會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及變化的趨勢。他分析,“一國兩制”在台灣接受有五個障礙。一是利益,台灣社會存在“兩岸不統一,他們的日子還能過下去”的認知,或者是“兩岸統一之後,既有利益反而受損”的認知,如果這種認知不改變,統一很難成為台灣民意。二是理念,不少台灣的民眾認為台灣是自由、民主、開放的,大陸相對是封閉的。三是制度,他們認為台灣的制度比大陸好。四是心理,台灣社會不太信任中國大陸的制度,從心理上排斥大陸,所以台灣民意上不支持統一。五是“台獨”。
儘管如此,嚴安林表示,從長遠來看,台灣民眾其實已經開始理性的看待“一國兩制”,對大陸的好感度也在不斷地上升,只要我們堅決貫徹落實1月2日總書記提出的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和豐富統一的實踐,萬丈高樓平地起,相信理性總會戰勝激情,“一國兩制”的接受度一定會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謝郁圍繞“同等待遇政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作了發言。她指出,面對內外各種挑戰性因素,“26條措施”的出台意義重大,展示了大陸堅持兩岸交流、融合發展,以惠及台灣同胞的善意。“26條措施”的出台,是對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具體落實。
謝郁認為,“26條”是大陸自2018年已經構建的兩岸同等待遇政策體系來的又一個新舉措,是“惠台31條”和居住證之後的延展。“26條”在兩岸形勢複雜嚴峻的時刻推出,表明大陸對同等待遇的推出和落實,不以島內的政黨問題為指向、為標準來改變,不會受到“台獨”勢力的干擾,不會受到島內政局變化的阻礙,不會停止,也不會被逆轉,是大陸“以我為主”主導和引領兩岸關係,主導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往前走的一個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