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特約作者 紀欣) 中華民族近代從衰弱屈辱,走上復興之路的三個重要節日皆在10月:1911年雙十武昌起義成功,中國人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結束了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台灣重回中國的懷抱;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甲子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只是,綜觀古今中外,凡大國、強國莫有分裂、分治者,相信全體中國人民及海外華僑華人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心中都不免為兩岸分隔也屆滿70年感到遺憾。而爭取台灣民心,推進兩岸和平統一,讓中國脫離西方反華勢力的牽制,也讓台灣得以真正光復,就成為生長在台灣的中國人不可推卸的重責大任和光榮使命。
《大公報》台籍記者李純青(1908-1990)半個世紀以前說:“每一個台灣人尋求祖國的歷程,都像一首萬行的敘事詩。”沒料到,半個世紀之後,在充斥反共教育、西方資本主義思維、“去中國化”的台灣社會里,要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都不容易,若想以具體行動認同祖國者,就非得有寧為少數的勇氣,忍受譏諷及打壓的耐力,才能用生命寫下一首首萬行詩。
所幸,隨著兩岸政經實力大幅消長,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愈來愈高,例如:大陸現是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順差來源,選擇到大陸讀書、就業、發展的青年人數也每年創新高,加上大陸對實現統一展現出更堅定的決心及更強大的實力,台灣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到:統一是大勢所趨,無可迴避。
但必須承認,台灣有很多人擔心統一會“被大陸吃掉”,或因不確定統一後是否能保有現行的生活方式而感到焦慮。這兩者其實都可以從大陸40年前提出的“一國兩制”方案得到解答,但因該方案在台灣長期被刻意污名化,鮮少有人挺身為之辯護。
有關“害怕被吃掉”,大陸提出“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長達數十年,除非台灣當局心虛,主動放棄協商,否則還沒有開始談,何需擔心一定會“被吃掉”?當然,從國、民兩黨及藍綠政治人物反對“一國兩制”的各種說詞看來,他們反對的是“一國”,而非“兩制”,但不論是害怕“‘中華民國’被消滅”或“台灣失去主權”,其實都站不住腳。
“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何來主權?而中國的代表權問題,早在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通過2758號決議的那一刻就已確定。只不過,在西方國家長期的圍堵下,中國大陸又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才終於討回公道,在國際社會全面落實“一中原則”。若有此認知,就不必為5天內連斷2個“邦交”國,未來還將失去更多所謂有“主權象徵”的“邦交”國而感到恐慌。
至於擔心不能維持現狀,“兩制”正是保障台灣人民在統一後維持現有生活方式及社會制度的方案。吾人若想確保“兩制”台灣方案符合大多數台灣人的意願,就應及早展開研討規劃,取得社會共識,與大陸展開平等協商。
70年過去了。歷史不能改變,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願在台灣的中國人勇於接受開創自己及子孫命運的光榮使命!
(特約作者紀欣,台灣統一聯盟黨主席、《觀察》雜誌發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