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華新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渡(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海涵)台灣中華新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渡日前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時接受了中評社記者採訪。楊渡表示,兩岸在重構文化自信方面可以交流互鑒、共享經驗。在重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從容,把這個目標放進更長遠的歷史時間去考量。讓兩岸民間慢慢去發揮彼此的共同認知,讓社會各個角落共同反省,以此促成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楊渡說,兩岸之間的文化文化往來已經變成了很自然、很長久的存在,這種往來是不會因政治因素而中斷的。因此,不要為兩岸之間政治上的起伏而擔心,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更長遠、更宏大的歷史,這樣也會形成比較長遠的自信。
他表示,現在在兩岸的文化交流的已經從文化延伸到了對現代化過程的反省。比如,此次論壇上談到了台灣現代化過程中所碰到的缺少自我文化主體和人文價值、價值觀失落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大陸也同樣存在,兩岸在此就可以相互借鑒。台灣要進入反省的過程,大陸一樣要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這部分是可以分享的。
楊渡說,從清末之後,中國的許多話語和知識體系的建構都來自於西方,乃至於各種學科的分類。“我們曾經在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時由兩岸學者共同比對過一些學術名詞,大概三十幾萬個名詞都是外來的。”
楊渡表示,這些龐大的外來詞條代表了近代中國對西方知識的引進,但是在接受了這些來自西方的知識之後,去重新反省的過程則會很龐大,甚至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不是短期可促成的。我們要把找回自己的人文價值作為一種長期的理想,慢慢建立對文化的反省,在這個反省中也要對自己有寬容。因為要認識到,從清末到現代中國,中國何嘗有時間可以安安靜靜地去按部就班地搞建設?中國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花費了幾百年時間所造就的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進程。而且這一百多年中大部分時間中國都處於戰亂中,只有30年左右的和平發展時期。
楊渡說,西方國家從技術到知識、再到價值、再到社會生活習慣,這一整套文明體系的構建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我們要想建立一個自己的思維習慣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從容,把這個目標放進更長遠的歷史時間去考量。讓兩岸民間慢慢去發揮彼此的共同認知,讓社會各個角落共同反省,以此促成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我們共同的價值觀。這樣我們共同構建的文明才有了真正的基礎,而且這個基礎將會非常雄厚。當然,我們進行反省時所依賴的思想資源更多的應是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
楊渡表示,中華民族要有自信,但也要有更從容、更長遠的耐心去重新建構這種自信。我們百年來都在追趕,追趕到今日稍微從容一點的時候,我們可以換下來反省得更深刻一些。
談及文化的創新,楊渡指出,創新的事情也不可急於一時。要先打好自己的文化底蘊,自然就會有所創新。創新其實是要構建一個有文化涵養的環境,使人可以去自由創造,因為創新本身就是對過去傳統的叛逆。因此,創新其實需要一個更寬容的環境,要允許叛逆、允許新作品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