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財 |
中評社台北12月31日電(作者 柳金財)據台灣媒體聯合報一項民意調查初步結果指出,台灣民眾反對通過“反滲透法”的比例高於支持比例,而折衷性意見則認為應待新民意形成後再討論之。在總票數8671投票中,當問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預計12月31日通過“反滲透法”,你有何看法?”持“贊成,應盡速通過反滲透法1841票”,持“不贊成,不應推動,也不該通過反滲透法4022票”,持“不論立不立此法,都應留給新民意,由下屆“立院”決定2704票”,持“其他/沒意見104票”。
換算比例後持完全反對立法達46.4%、贊成盡速立法21.2%、留待新民意討論31.2%。顯然,若從此民調觀之,強行通過“反滲透法”未必利於拉抬民進黨選情,反而導致中間選民因安全疑慮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人身自由之公民權維護,擔心兩岸關係倒退及敵意增加,可能轉向支持國民黨或台灣民眾黨、親民黨。
首先,若民進黨強勢通過“反滲透法”,不利其政黨形象營造反降低政黨支持度。民進黨因完全執政,宣稱在12月31日通過此法,這只會造成民眾感受到一黨獨大下民主獨裁。因掌握“國會”席次過半,致小黨難以發揮議事制衡功能,大黨獨斷專橫欠缺包容性及尊重,致政黨間難以展開良性運作。民進黨“國會”席次過半,提高立法效率固然利於政務推動;但也因其政黨意識型態、價值理念引導,一再推動諸多爭議性政策,例如軍公教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前瞻計劃預算、轉型正義及處理國民黨不當黨產等。“反滲透法”若在舊民意的“立法院”中強行通過,並不符合民主與憲政的程序。
其次,強化泛藍政黨與勢力的結盟,壓縮民進黨支持網絡擴大化。例如親民黨支持制定“反滲透法”保障“國家安全”,但認為現在立法違反程序正義與民主慣例;並批判民進黨運用多數暴力、用舊民意強迫通過涉及限制言論、思想、行動自由的立法,違反其追求自由民主目標;運用即將結束控制“國會”力量孤注一擲,違反民主主流價值和運作程序。鴻海集團前董事長郭台銘表示,贊成立法但反對粗糙立法過程,該法案在12月在31日通過太過倉促,可讓下屆“立委”妥適討論。該法存在無“行政院”版、未進委員會討論及未經一讀等程序,及也無提到未來施行細則等問題。
再者,“反滲透法”提供國民黨在選戰中“反操作”議題空間。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公投綁大選,提供國民黨選舉訴求議題,藉此喚起泛藍選民危機意識、動員組織其投票行為;至於民進黨反而未提任何公投議案,因而選戰中喪失議題主導權,導致其選情屈居劣勢。在地方選舉中公投議題幾乎涉及中央層次公共政策,一再被倡議與批判反凸顯民進黨中央層級政府治理能力之不足。民進黨地方選舉失利後,背離其原先公投綁大選主張;重新修法將公投與大選脫鉤分離,導致“鳥籠公投”才被剛鬆解又突變為“鐵籠公投”。
最後,“反滲透法”提供國民黨動員凝聚泛藍選民,及吸納中間選民的政治利器。若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此法,將導致“立法院”淪為“總統府”“立法局”,毫不尊重“憲法”賦予“立法院”立法權,但這將成為國民黨動員選情的反操作槓桿,成為批判民進黨完全執政危害憲政民主發展之口實,衝擊民進黨試圖贏得“總統”大選及“國會”過半”的設定目標。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民進黨並未能有效操作公投議題,藉由設定選舉議題提供選舉誘因以拉抬選情,反而公投議案成為國民黨“反操作”利器。選舉結果民進黨大敗僅剩六席位縣市長,而國民黨則獲十五席。
此次台灣大選中,國民黨因美國宣稱大陸介選及發生疑似大陸間諜向澳洲投誠,一直處於受挨打局面。民進黨強行通過“反滲透法”,無論是從立法程序瑕疵、損及公民權維護及導致兩岸關係倒退,皆可能一方面導致中間選民的背離,也可能更促進泛藍選民危機意識利於集體動員,甚至鼓舞“知識藍”、“經濟藍”出來投票給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若國民黨視2020年“總統”大選為一場“反滲透法”的準公投,這利於吸引反對“反滲透法”的泛藍與中間選民,在“總統”選舉上轉向不投蔡英文、區域“立委”選舉及政黨不分區名單票不投民進黨,導致民進黨在“總統”和“立委”選舉被雙夾殺,如此在國民黨執政後若掌握“立法院”,可能開議後立即廢除民進黨通過的“反滲透法”,重新研擬之。
民進黨操作“反滲透法”,試圖與泛綠獨派政黨及團體建立“保台抗中”聯盟,藉由宣傳大陸介選、分化台灣社會,大打危機牌、主權牌、“國安”牌以動員泛綠選民。此雖利於動員泛綠選民,但也因為反制大陸採取較為強硬且激進兩岸路線,可能造成中間選民寧可選擇“親中”的國民黨,而不願意選擇“反中”的民進黨。民進黨倉促且強行通過“反滲透法”,恐會產生“雙面刃”效果,這將對國民黨產生助攻效應,形同公投議案綁大選,提供國民黨凝聚泛藍選民及動員中間選民的誘因。如同“立法院”迅速審議服務貿易一樣,國民黨試圖強行通過反引來太陽花學生運動,不僅輸掉2014年地方選舉,也連帶喪失“總統”寶座。若中間選民傾向反對“反滲透法”,這反而利於國民黨在大選中的選票極大化。
(作者: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