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英文執政與台灣對外關係的嚴重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8-12-07 00:17:41


 
  2.美台關係沒有實質性改變,倚美抗陸保“獨”的企圖難以實現

  從2015年1月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開始,到2016年1月勝選,再到2016年5月開始執政,爭取美台關係有實質性改變,實現倚美抗陸 保“獨”的企圖,一直都是蔡對外戰略和政策最重要的核心內涵。蔡明顯吸取了李、陳觸犯美國利益,被美國斥之為“麻煩製造者”的教訓。蔡的對美政策包括兩大部分:第一,大肆宣揚“保持兩岸關係現狀”、“維護台海和平”,以減輕、避免美國對其堅持推進“台獨”政策、而損害美國利益的疑慮;第二,積極宣揚大力支持美國的亞太戰略,包括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特朗普的印太戰略,聲稱台灣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特殊作用”,企圖增強美國對台灣和美台關係戰略意義的重視程度。

  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特別是2017年12月中美摩擦明顯加劇後,美對台灣的支持有所加強。主要是,特朗普政府相繼通過若干包含涉台內容的法案和涉台 法律,包括2018財年、2019財年的“國防授權法案”和“與台灣交往法”。此外,特政府提交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中的涉台內容,與之前同類報告的相關提法比較,出現了更重視台灣和美台關係的變化。由於上述事態,2018年上半年以來,蔡英文大肆宣揚美台關係有“重大突破”,聲稱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台灣不是僅是棋子,而且要做棋手”;宣揚蔡出訪途中經停美國有“重大突破”。但認真分析相關情況即可知,蔡衹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宣揚,美台關係並沒有實質性改變,更沒有出現“重大突破”。不僅兩份“國防授權法案”中涉台內容如此,而且“與台灣交往法”生效後,美台官方交往層級並沒有相應提高,蔡過境美國的“禮遇”也沒有“突破”性提高。總之,美台關係雖有變化,但美國支持而不直接軍事保護台灣的美台關係主題,繼續保持不變:台灣作為美國處理中美關係籌碼的身份和作用繼續保持不變;美對台的支持,繼續多為口惠而實不至。

  蔡極力推進美台關係,具有多方面企圖。但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構建倚美抗陸保“獨”的態勢,即倚仗美國保護,特別是直接的軍事保護,對抗大陸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強大壓力,爭取實現“台獨”的時間、空間和機會。但兩年多以來的實際事態發展表明,蔡的這一企圖越來越不可能實現。即使在2017年12月以來,中美摩擦明顯加劇,特朗普政府打“台灣牌”的意圖上升,特政府將更多地利用台灣問題給中國製造麻煩,但不存在美國軍事保護“台獨”,而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顯然,蔡的這一戰略企圖已經落空,而且未來也不可能實現。

  3.構建實現“台獨”所需外部環境的台灣對外關係戰略已經失敗

  蔡是所謂“理念型台獨分子”,實現“台獨”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執政目標。事實清楚表明,蔡執政後的對內、對外戰略、政策、策略,無一不是為實現“台獨”目標服務。蔡執政前後的相關言行顯示,構建實現“台獨”所需外部環境,即為其的台灣對外關係戰略。該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保持並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以彰顯、強化台灣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爭取改善、強化美台關係,以實現倚美抗陸保“獨”。蔡執政伊始即不遺餘力地推進這一戰略。

  但是,如本文前述,蔡執政兩年多以來,雖然極力推行其對外關係戰略,但力圖保持並擴大台灣國際空間不僅毫無進展,反而陷於嚴重危機;爭取改善美台關係,衹有口惠實不至的“成效”,而無實質性變化。這兩方面的事態發展表明,不僅是蔡的台灣對外關係具體政策、策略失敗,而且更是其對外關係戰略的失敗。

  二、導致台灣對外關係陷於嚴重危機的主要因素

  台灣不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沒有一般意義的對外關係。對於台灣對外關係主要的特殊影響因素是兩岸關係,以及美國因素,包括中美關係和美台關係。蔡英文執政兩年多以來,由於這兩個因素本身的重大變化,更由於蔡對於這些重大變化的錯誤判斷和盲目決策,很快就導致了台灣的對外關係不僅比馬執政期間明顯惡化,甚至比1988年至2000年李登輝執政期間,以及2001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都更為惡化,以至於陷於嚴重危機。

  1.大陸的綜合實力已形成對台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優勢,這是導致台灣對外關係陷於嚴重危機的根本性因素

  從1949年開始,台灣的對外關係實際上一直就是兩岸在國際上的較量。1979年1月之前,較量的焦點是爭奪中國的合法代表地位;1979年1月之後,則逐漸演變為統“獨”對抗。事實一再表明,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及其消長變化,是決定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及其變化的根本性因素。當然,這也就是作為兩岸關係重要內涵的、兩岸在國際較量上集中表現的台灣對外關係及其變化的根本性因素。

  為表現兩岸綜合實力及其消長變化,是決定台灣國際空間及其變化的根本性因素,筆者特別設計製作了表2:兩岸GDP總量對比變化與台灣“邦交國”數量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國家或地區的GDP總量不等同於它們的綜合實力,但是其綜合實力的重要內容,而且有較準確資料、直觀性強;同樣,“邦交國”數量不等同於台灣的國際空間,但卻是其國際空間主要內涵。對這兩個指標比較分析,可以清楚看到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及其消長變化,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根本性影響,而且有較高的可信程度。需指出的是,實際上大陸綜合實力對台灣的優勢,比大陸GDP總量對台灣的優勢,更加強大和突出。

  (表2)兩岸GDP總量與台灣“邦交國”數量變化

  該表清楚顯示,1988年李登輝開始在台灣執政,到現在的三十年中,台灣的“邦交國”數量在經歷了最初十二年的有所增加後(由1988年的24個,增加到2000年的29個),明顯進入下降通道(由2000年的29個減少到2018年8月的17個),並且減少速度呈現明顯加快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變化趨勢與大陸對台灣GDP總量優勢不斷加大的趨勢明顯一致。1988年到2000年大陸GDP總量已大於台灣,但差距相對有限,特別是差距的擴大速度相對有限(由1988年的3倍,增加為2000年的4倍)。顯然,這與同一期間台灣“邦交國”數量不減反增(由1988年的24個,到2000年的29個)的變化一致。此後,大陸對台灣GDP總量的優勢明顯擴大,(2000年4倍,到2008年的11倍,再到2017年的21倍)。相應地,台灣的“邦交國”數量加速減少(2000年的29個,減少至2018年的17個)。這些清楚表現了兩岸GDP總量對比消長變化,即在一定程度上的綜合實力對比消長變化,是台灣對外關係陷於嚴重危機的根本性影響因素。

  1979年以來,中國堅持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GDP總量持續、較快增長。同時,也實現了中國綜合實力對台灣優勢的快速增強。這不僅是導致台灣對外關係陷於嚴重危機的根本性因素,同時也是中國必將完全統一的根本性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