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汪毅夫:人類的儀式與田野的背景
http://www.CRNTT.com   2020-12-31 00:28:27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電(作者 汪毅夫)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有位青年學者告訴我,2020年12月,她分別在泉州後儛尾和漳州隆教兩個閩南鄉村做關於“送王船”和“搶孤”儀式的田野工作,現正在寫田野報告。也是在2020年12月,我寫了《從對王爺信俗的批評說起》,談王爺信俗及其“送王船”儀式;今天要談的則是“孝孤”同“搶孤”相連接的儀式,以及作為人類行為研究背景的田野。           

  台灣進士許南英《台灣竹枝詞》(1886)有詩曰:“盂蘭大會最聞名,雞鴨豚魚飯菜羮。一棒鑼聲初入耳,有人奮勇上孤棚”。在我看來,這是關於“孝孤”和“搶孤”相連接的儀式之簡明版田野報告,其要點有:1.以“雞鴨豚魚飯菜羮”供奉孤魂野鬼(用閩南語說叫“孝孤”),這是同“搶孤”前後承接的“盂蘭盆會”的主要情節之一,“盂蘭盆會”雖同佛教有關,其供品(周莘仲《台海竹枝詞》亦有句曰:“粱肉如山餉鬼門”)卻是佛、僧不可受用的葷菜;2“盂蘭盆會”必搭一高台,以作為“孝孤”和“搶孤”的平台,其上擺列祭品以供奉孤魂野鬼,這是“孝孤”,當一聲鑼響,人們一哄而上搶奪祭品,是為“搶孤”。其意在於先禮而後兵,當孤魂野鬼飽食之時驅趕之也。台灣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人類學家李亦園教授曾經說,人類行為略可分為實用、交際和儀式三類。譬如,舉杯而飲是實用行為,舉杯勸君共飲是交際行為,舉杯敬天敬地是儀式行為。“孝孤”和“搶孤”相連,屬於作為人類行為之一種的儀式。人們希望借儀式保障人類生活免遭不測,這是完全正當的願望。但是,當人們迷於儀式的效力而信之,便有了迷信的色彩。當然,同“送王船”儀式一樣,“搶孤”儀式裡也有娛樂、競技的節目,是可以再現和保留的。  

  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的《田野的圖像》裡說:“自然科學的實驗往往可以用重複實驗來驗證,自然科學研究往往要求可重複、可驗證。作為文化人類學重要特征的田野工作,卻有‘田野工作不可重複’的說法,並且有米德的《薩摩亞人的成年》和弗里曼的《瑪格麗特•米德與薩摩亞》對薩摩亞文化的描述並不相同為例證,這是因為‘人不可踏進同一條河流’,田野是變化的,研究者也會有種種差異。然而,對同一田野工作點做回訪式的研究,恰可因田野的變化而有清晰的歷史的線條,因研究者的差異而有豐富的人文的色彩。清晰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可以構成田野的圖像”。今天我還要談的是,作為人類行為研究之背景的田野。以“搶孤”為例而言之,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搶孤”會有基本不變的一般情節、也會發生某些同背景、同所在田野有關的問題。譬如,在台灣移民社會和定居社會階段,都有包括“孝孤”和“搶孤”的“盂蘭盆會” ,但前期盛於後期。又如,漳州隆教屬於畬族鄉,畬族居民對“孝孤”和“搶孤”儀式的態度,是在隆教畲族鄉的背景下、在隆教畲族鄉的田野裡的一個觀察點。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