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九二共識”有其完整性的內涵。1992年兩會在香港會談,雙方經過一系列函電往來後確立了“九二共識”,大陸海協會表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台灣海基會表述:“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歸納兩會的表述,就是雙方均“堅持一中”;“謀求統一”;暫時擱置“一中內涵”分歧。毫無疑問,雙方的表述,實際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因此,“九二共識”重點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原則”。從完整性講,不要忘記,更不能放棄,還有兩岸“謀求統一”。很遺憾,馬英九主政8年的大好時光,重點在強調“一中各表”,背離了“九二共識”的初衷和核心意涵,以所謂“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應付大陸。正如馬在美國演講的所謂“台灣大策略”(和陸、友日、親美),一語道破天機,現出甘做美、日“棋子”的原形。
3、“九二共識”並未解決“一中”內涵。代表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達成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勉強解決了“一中”原則問題,但並未解決“一中”內涵,這是最大的遺憾和缺失,也是兩岸政治關係無法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兩岸“深水區”中的結構性、深層次的重大政治分歧,即雙方無法迴避的正是“一中”內涵,即對“中華民國”的政治定位,也就是代表中國主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因此,兩岸政治僵局始終卡在“一中”內涵的重大分歧上,要想繼續推動兩岸政治關係向前發展,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顯然己無法完成。然而,民進黨看出“門道”,知道國共兩黨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既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爭得台灣多數民意,這對國民黨執政加分。而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雖然不能打開民、共交往之門,也影響其執政而減分。但民進黨捕捉到,國民黨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大陸堅持“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民進黨則“乘虛”而入,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以此來應對國、共兩黨及美國。
4、“九二共識”的台灣民意如何定義。嚴格講,“九二共識”的達成,在兩會整個商談過程中確有文件往來證明,這是客觀事實。但雙方沒有簽署任何的文字協議加以確認,這也是客觀事實。但民進黨不能以此為藉口,說台灣民眾不知道什麽是“九二共識”,民進黨也沒有看到有協議或沒有參與商談,故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民意可以引導,不可以誤導。而兩會是兩岸當局授權的民間機構,代表人民商談達成的共識,完全有資格代表民意。兩岸當局應負責任地“為民執政”,代表主流民意做決策和制定相關政策。所以,台灣一般民眾不知道、不清楚或不關心20多年前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並不等於不存在。2005年4月“胡連會”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新聞公報,講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同年8月國民黨十七大將堅持“九二共識”列入“黨綱”。2012年12月中共十八大將“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寫入政治報告。因此,“九二共識”是國共兩個執政黨代表兩岸政府和兩岸人民達成的政治共識。
“九二共識”需要鞏固、發展、深化,為兩岸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並為兩岸漸進融合,創造提升的條件
1、島內己有研推新版“九二共識”的期許。“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提出要“超越九二共識”;洪秀柱質疑“九二共識”要維持多久?走到最後是不是就變成“獨台”?蘇起提到“九二共識”己經到頂,“一中各表”無法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包括“不統、不獨、不武”也愈走愈狹隘,兩岸互動需要一個創新思維、新名詞或新概念。台灣彰化師範大學助教李毓峰認為:“九二共識”的政治模糊藝術,實已難因應當前和未來兩岸進行政治性協商。《中國時報》曾發表文章稱,國民黨更要認清“九二共識”已完成歷史使命,“各表”的兩岸關係並不能確保台灣的有利未來。除上述期許外,島內也有新版“九二共識”的構想。如“一中大屋頂”理論;“大一中”架構;“一五新觀點”等。蔡英文訪美避談“九二共識”,但為了選票也表示,詮釋和名詞的使用問題,可繼續“求同存異”,也算是一種從“高調否定”,變為“低調迴避”。日前,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也承認,是在考慮“九二共識”之外的新共識。因此,島內上述種種論述與期許,可否作為兩岸現階段的一種“過渡”方案,在兩岸既有的政治基礎上,尊重過去已有的默契與合作及良性互動的歷史,共同研究推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另類新版“九二共識”?
2、需要打破“一中各表”永久化。研推新版“九二共識”的目的並不是、也不可能解決目前兩岸政治定位分歧,只是需要一個階段性的新的“過渡”方案,爭取廣大台灣民眾認同,在新版“九二共識”基礎上,以利於開啟兩岸政治對話。當然,設計新版“九二共識”論述非常重要,筆者建議可否分兩步走:
第一步,概述為“中華共識”。“中華”與“中國”僅一字之差,台灣民眾與數千萬海外華人,包括港澳同胞,沒有人會懷疑自己是“華夏之孫”。尤其“中華民族”四個字,島內更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台灣競爭力論壇多次民調:80%以上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同時有據可查,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和活動也有先例,台灣藍、綠當局雖不喜歡,但也能接受。因此,構建“中華共識”的新版“九二共識”,重點突出“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選擇一條自下而上、有民意作後盾的路徑,把實現“中華夢、台灣夢”這一命題,交給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13億中國人,一起來“共同締造”一個“新中華”,從而為目前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解套。
第二步,概述為“一中兩治”。“一國兩制”核心是“一個中國”;“兩制”涵指“兩種社會制度”。在“一中框架”下,“兩岸自治”(港澳“一國兩制”模式即:一個中國,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60多年來兩岸的確是在兩種社會制度下“自治”。2013年北京“習連會”、“習吳會”,達致在“一中框架”或“一中架構”下定位兩岸關係,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是否初步找到了聚焦“兩岸自治”的法理基礎,即兩岸各自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民國憲法”),均“堅持一個中國,追求國家統一”?客觀上講,“一中框架”內的兩岸“治權”,由“主權實體”與“非主權實體”共存。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終結“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主權,正式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至今這個具國際法的歷史性、合法性“決議”,在國際上並沒有改變。目前兩岸關係現狀不是國家“主權”的分裂,而是兩岸“治權”的分離,也就是兩岸共同享有“主權”,各自依法實施“治權”(台灣當局對“台澎金馬”擁有“獨立”的司法、立法、行政權)。
3、構建新版“九二共識”可行性分析。在台灣大多數民眾建立“中華共識”的新版“九二共識”概念基礎上,紅、藍、綠有無可能共同構建“一中兩治”,最終“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在兩岸和平發展初級階段,不妨先將“深水區”中的“治權”議題,作為“合情合理安排”、並為之努力的方向來探討。這也是依“一國兩制”構想,進一步釐清台灣“治權”較為理想的選擇;尊重“台人治台,高度自治”,也有利於台民眾減少所謂“矮化”疑慮,增進“一中”認同;對未來條件成熟時兩岸進一步討論“主權代表”、最終為“主權代表”問題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定有幫助。建議兩岸智庫先行,將台灣的“治權”作為議題來探討,相信這一重要舉措本身,就是與時俱進,就是重大突破。2015年5月4日“習朱會”,習總書記曾強調要“聚同化異”。更提醒國民黨,“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意在不要“久拖不動”,盡早開啟兩岸政治談判。國共兩黨及兩岸紅、藍、綠學者,可先行展開討論,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深化“九二共識”,尋找新版“九二共識”,為建立兩岸“定期化、機制化”政治談判平台,為真正讓台灣朝野各政黨團體、廣大民眾接受“兩岸同屬一中”,做好前期基礎性工作。
4、關於構建新版“九二共識”配套宣導。
一是鏈接“中華民族”宣導新版“九二共識”。台灣民眾為什麽對“中國”兩個字敏感、抵觸?為什麽“中華”兩個字能夠成台灣民意最大公約數?道理很簡單,因為“根”是“中華民族”,無法否認自己是炎黃子孫。而且,“民族”認同比“國家”認同政治色彩少,認受性高。“中華民族”認同不僅是台灣民眾心中的一張名片,也是全球海外數千萬華人與13億中國人心中的一張名片。因此,在目前兩岸政治無解的情況下,先行唱響和平發展階段的“中華民族”認同,並讓台灣民眾“入耳、入腦、入心”,有助於台灣民眾逐漸理解、認同新版“九二共識”。
二是鏈接“一帶一路”宣導新版“九二共識”。建設“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戰略。台灣作為中國一個近海島嶼,屬於天然“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並且近30年兩岸經貿依存度增大,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馬英九當局看到經濟發展大趨勢,不顧綠營反對,趕在截止日前一天申請加入“亞投行”。台灣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國際經濟大舞台中,既可逐步培養台灣民眾“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意識,又有助於反制“台獨”負面影響及加強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
三是鏈接“一國兩制”宣導新版“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主要被台灣政客及既得利益集團“污名化”,相當一部分中產階級和一般民眾並不清楚,或認知甚少,誤以為“一國兩制”是中共“吞併”台灣,從而心存疑慮,乃至“反共、恐共、懼共”。而對“一國兩制”的宣導,在港澳有一些研討,在台灣幾乎沒有聲音。即便有也是原則性強,貼切民生弱;講“一國”多,講“兩制”少;講“和平”多,講“統一”少。2014年9月習總書記會見台灣“和統團”時指出,“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所以,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反復、耐心向台灣民眾解釋說明,“一國兩制”與台灣民生、兩岸共贏、中華振興,休戚相關。而且,台灣的“一國兩制”模式不等同於香港、澳門的“一國兩制”模式。
結語
總而言之,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面臨台灣內部結構性複雜變化,包括國、民兩黨政黨實力消長、地方政治版圖改變、反當局公民運動興起、民意走向日趨堪憂等。兩岸關係的“脆弱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決定了,反復與波折在所難免。同時,兩岸關係也受到美國政黨輪替後特朗普及共和黨新政府“不可預測”的挑戰。因此,長遠思考兩岸政治關係,“九二共識”需要重新檢視。要引導國民黨推動共同構建新版“九二共識”,迫使民進黨不要走得太遠。同時,也要遏阻國、民兩黨的“獨台”與“台獨”合流,確保“台海穩定,和平發展”。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2月號,總第23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