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未來三年兩岸關係風險分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16 00:10:09


蔡英文執政後,堅持推進“台獨”新戰略,是未來三年兩岸關係面臨的主要風險。
  中評社╱題:未來三年兩岸關係風險分析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蔡英文執政已經一年。事實清楚顯示,由於蔡執政,兩岸關係已由此前八年的和平發展,迅速地重現陷於嚴重對抗之中。但這並不是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兩岸對抗的簡單再現,而是儘管對抗本質相同,但對抗的形式和內涵都有重要變化的新對抗。其中,兩岸關係風險的重要變化,就是須非常重視的變化。

  從現在到2020年的未來三年,是蔡這一任期的主體部分。這一期間的兩岸關係風險,不僅將直接嚴重衝擊這一期間的兩岸關係,而且對此後的兩岸關係發展趨勢也將產生重大影響。可以預料,未來三年中,台灣島內的全面“台獨化”,將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要風險。

  兩岸關係風險的特點

  所謂風險,是指實現預期目標的不確定性,或者發生不利於實現預期目標的事態發展的可能性;風險分析則指對這種不確定性或可能性的預判、評估,以及防止發生、減少不利影響的研究。兩岸關係的性質、歷史和現狀都表明,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高風險的過程,不僅風險多發、易發,而且風險一旦發生,往往後果的不利影響嚴重。所以,須高度重視兩岸關係的風險及其分析。

  1949年兩岸關係形成以來的歷史事實清楚顯示,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過程,是一個風險易發、多發的過程,其主要特點是:

  1、儘管在兩岸關係的不同歷史時期,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但兩岸關係促統與拒統的基本矛盾決定了,或者說大陸始終不渝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決定了,兩岸關係的風險,始終是實現祖國統一的不確定性,或者出現不利於祖國完全統一事態的可能性。

  2、近七十年來兩岸關係風險的根源,一直是台灣當局的統“獨”立場,及其兩岸關係政策。這決定了,兩岸關係風險,實際上就是台灣執政者統“獨”立場及其兩岸關係政策的不確定性。台灣島內的政治“民主化”,特別是所謂的“本土意識”的強化,更加深化、複雜化了這種不確定性,以至於人們往往把台灣執政者的更迭視為最主要的兩岸關係風險。

  3、從1949年到2008年的近六十年中,兩岸關係的風險集中表現為,突發的兩岸直接的軍事、政治對抗。其中,1988年至2008年李登輝、陳水扁執政的二十年中,兩岸關係的風險更是突出地表現為,李、陳策劃、製造的搞“台獨”、搞分裂突發事件。顯然,突發性是兩岸關係風險的一個值得重視的、實際上也一直受到重視的特點。

  蔡英文執政後,推行“和平台獨”戰略,在對大陸“釋出善意”的掩護下,在台灣島內大力推進全面“台獨化”,標榜其兩岸關係政策的“持續性”和“可預測性”。所以,在兩岸關係風險的突出性仍然存在的同時,突發性有所降低,但這不是風險的消失,而是風險形式的改變,由突發型正逐漸變為突發與積累結合的複合型。1949年以來,兩岸之間的各種突發事件,一直是對兩岸關係有重大不利影響的最主要因素。不僅直接、嚴重衝擊事件發生當時的兩岸關係,而且對兩岸關係有著持續、長期的嚴重不利影響。但受一系列因素制約,主要是大陸對之管控能力的持續增強,兩岸之間的突發事件,無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還是事件的強度及影響,即兩岸關係的風險,正受到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有效的管控。

  兩岸關係風險的主要影響因素

  兩岸關係風險是兩岸關係中,重要而又特殊的組成部分。所以,影響兩岸關係的主要因素,都是兩岸關係風險的影響因素。但這些因素對兩岸關係風險影響的性質、方式和程度,都與對兩岸關係其它方面的影響不盡相同。

  1、台灣執政者的統“獨”立場和兩岸關係政策,是兩岸關係風險的決定性影響因素。

  如前述,台灣執政者的統“獨”立場和兩岸關係政策,是兩岸關係風險的根源,所以必然是其決定性影響因素,對於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性質、嚴重程度和形式,都有決定性影響。近七十年的歷史事實,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從1949年到2016年近七十年中,兩岸關係風險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1949年到1988年,兩岸關係風險多發,以由中國合法代表之爭引發的直接的軍事衝突為主要內涵的階段;1988年到2008年,兩岸關係風險仍舊多發,但以兩岸統“獨”對抗,引發的反“台獨”、反分裂政治對抗為主要內涵的階段;2008年到2016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風險明顯減少、緩解的階段。很明顯,這三個階段不同的兩岸關係風險,是由三個階段中台灣執政者不同的統“獨”立場、兩岸關係政策決定的。1949年到1988年,執政的蔣氏父子堅持“反共復國”、“反攻大陸”的立場和政策,決定了兩岸關係軍事對抗的基本內涵,由此也決定了兩岸關係風險的軍事衝突的基本屬性和特點,必然多發而且激烈;1988年到2008年,相繼執政的李登輝、陳水扁,堅持搞“台獨”、搞分裂的立場,大力推進“法理台獨”,所以儘管1979年以後兩岸軍事對抗逐漸緩解,兩岸交流開始推進,但兩岸以統“獨”對抗為核心的政治對抗迅速激化,並由此導致兩岸關係風險高發、加劇;2008年到2016年,執政的馬英九承認一個中國、接受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採取“不統、不獨、不武”政策,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時期,是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風險最小的階段。

  上述歷史事實最值得重視的一點是,兩岸關係只要陷於對抗,而且無論對抗的內涵,必然導致兩岸關係風險多發、激化,充分顯示了兩岸對抗與兩岸關係風險的緊密聯繫。但同時必須看到,1988年以來兩岸統“獨”對抗,已成為兩岸對抗的唯一原因和內涵。所以,兩岸統“獨”對抗已經,並將繼續是兩岸關係風險多發、激化的決定性因素。

  2、台灣島內“台獨”意識持續增強,是導致兩岸關係風險增多、激化的主要因素。

  從1988年李登輝開始在台灣執政至今,“台獨”意識持續在台灣島內增強。現在,以“台獨史觀”為基礎,以“台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理念為核心的“台獨”意識,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不僅“政治正確”,而且“道義正確”。

  近三十年來,台灣島內“台獨”意識的持續增強,與兩岸關係風險的增多、激化,幾乎同步發生,清楚顯示了二者的緊密關係。民進黨在台灣兩次執政,並且執政後即堅持推行“台獨”政策,搞“台獨”、搞分裂,“台獨”意識的持續增強,即是其基礎。台灣的“政黨輪替”已是常態,每次輪替都有非常複雜的原因。但堅持“台獨”路線的民進黨得以一再執政,特別是2016年還得以“全面執政”,只能認為是“台獨”意識持續增強的結果。這就是台灣島內“台獨”意識持續增強,給兩岸關係帶來的最主要風險。

  台灣島內“台獨”意識持續增強,同時給兩岸關係帶來另一方面的重要風險,即島內對“台獨”的反對、抵制,趨於明顯弱化。特別是作為對民進黨最主要制衡力量的國民黨的“台灣國民黨化”,一個中國的立場不斷鬆動、後退,與島內“台獨”意識的持續增強,有著密切關係。從長遠看,這將給兩岸關係帶來不可低估的風險。

  3、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及其變化,對兩岸關係風險的雙重性影響日益突出。既可能增大兩岸關係風險,也可能對兩岸關係風險有所遏制。

  美國因素歷來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外部干擾因素。1949年以來,美國一直作為台灣當局最重要的外部保護者、支持者,插手,干涉兩岸關係,並從而成為兩岸關係風險的最重要外部影響因素。而且在直到冷戰結束後十年的近五十年中,美國因素一直是強化兩岸關係風險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美台關係的強化,必然導致兩岸對抗的激化,即兩岸關係風險的強化。

  但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後,由於中美關係的重大變化,主要是中美兩國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大的共同利益,導致中美合作——競爭關係日益明朗。這決定了美台關係雙重性日益明顯,而美國在繼續承諾保護、支持台灣當局,繼續利用台灣作為處理中美關係籌碼的同時,也重視管控台灣當局,以防止因兩岸關係惡化嚴重損害中美關係。所以,美國因素對兩岸關係風險的雙重性影響日益明顯,既可能因美台關係的強化,而導致兩岸關係風險增大,也可能因美國對台灣當局“台獨”行徑的管控,遏制兩岸關係風險。對此,值得重視與把握,特別對於美國因素遏制兩岸關係風險的影響,更應重視與把握。

  4、兩岸關係中大陸日益強大的優勢,是對兩岸關係風險最有效的管控、遏制因素,但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事實表明,1988年以來近三十年的兩岸關係風險,從根本上說就是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搞“台獨”,搞分裂,製造兩岸統“獨”對抗的事端的可能性。“台獨”勢力搞“台獨”,搞分裂,完全基於他們頑固的“台獨”理念和立場,以及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利益,所以從來都充斥著無理性的狂熱和政治經濟利益算計。但“台獨”勢力搞“台獨”、搞分裂遭到越來越明顯的失敗。這表明,兩岸關係風險受到越來越有效的管控、遏制。事實表明,大陸在兩岸關係上越來越強大的優勢,就是實現對風險有效管控、遏制的最重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