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道文化是兩岸關係的活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24 00:28:33


 
  王道精神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資產

  “王道”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思想,也是全球華人、兩岸共同的文化資產。“王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中,中國人立國之道不是以殺人取得勝利的手段,講究的是修德睦鄰、近悅遠來,讓鄰國心悅誠服,不發動戰爭而獲得和平。

  先秦時期最早倡導王道思想的是孟子。孟子身處戰國亂世,百家學說雜遝紛呈的時代,一生與當時社會的功利主義戰鬥。他認為,一國之君治理國家必須施行“仁義”之道,而不能使用“武利”之道,也就是治國必須行王道,而不能行霸道。

  王道精神的第一個重點是分享而不是獨佔,是眾樂樂而不是獨樂樂的生活態度,是具有相當程度的民主精神;其次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所以孟子的“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是以道德統率天下,因此,孟子認為所有的統治都要以道德與仁義為基礎,來貫徹治國理念,如此才能夠明“義利之辨”,才能與“霸道”有所區別。一個國家若施行王道,帝王若以道德仁義為統治基礎,則不論國之大小,都無懼鄰國的強大與欺淩,也不會有侵略征伐之事的發生,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孟子這種思想的影響,隨著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取得獨尊地位而益形彰明,中國歷朝歷代大多以武力取得政權,改朝換代之際,征戮殺伐在所難免,但在取得天下後,去少有侵略鄰國友邦的舉措,反而是鄰國因仰慕中華文化之名遠來朝聖,中國必饋以豐厚賞賜,令其畏威懷德,心悅而誠服。

  “王道”是柔軟善巧,“霸道”則是剛強粗暴,王道的宗旨在使百姓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王道思想是在太平盛世維持國家安全與國際關係穩定的重要基石,只有施行王道,才能夠讓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倉廩豐實。“王道”精神就是“仁義之道”的政道精神,在過去歷史上,只要中國具有足夠自信,足以影響國際視聽,王道精神便能發揮風行草偃的教化之功,成為普世的價值;孟子所舉的文王七十里而得天下的例子,便是因為人心歸向,王道彰顯所致。

  但是在帝制時代,孟子的思想也挑戰了帝王的權威,限制了帝王的權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革命思想,便是其中最遭帝王所忌者,事實上,孟子是以民、社稷、君三者的功能與影響而論,並不是評斷其地位高下,在孟子看來,有道與無道會使國君與土谷之神,因而變置更替,在國家的治理上,只有人民是不能失去的,人民是立國之本,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以這種民胞物與、推己及人之心看待人民,其實蘊藏著博愛平等的無私精神。但也因為此種論述挑戰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導致部分帝王無法接受孟子思想,對其加以抵制。

  但是歷史的進程總是朝著正面的方向前進,孟子的王道思想總是歷朝歷代的主流思想之一,即便帝王私心自用而加以貶抑,士大夫、文人仍是秉持著一貫的王道思想以月旦天下大局。

  王道精神在台灣的體現

  台灣與大陸文化上同根同源,在這60多年兩岸分立分治期間,多數時間始終秉持中華傳統文化,崇尚仁義道德的王道之治。當時雖是威權統治,但是主政的蔣氏父子所任用的學者、官僚,仍然具有儒家的傳統精神,在教育上也能夠延續王道文化的特質,讓學生從小就接受“能而不強,不霸而王”的思想,進而以文化的力量感召鄰近友邦,如日、韓、越等國,都受到中華文化相當程度的影響,漢學的研究也在其各國方興未艾。

  台灣新儒學代表之一的徐復觀,認為“孔孟的真精神追下來,在政治上一定是要求民主。”又說:“今日真正的儒家,一定要在政治民主的這一點上致力。”台灣新儒學位多年來的政治提出一條大路,在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為民主自由注入新的活力,也對當權者的威權提出批評,善盡知識分子的責任。

  除了政治、教育方面,台灣的王道精神甚至也延伸到企業、商場,甚至文學之中。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自言,從年輕時候就將王道精神融入企業之中,他說:“王道,其實是我創業時就有的基本信念。”他認為,當我們進入王道的世界,會深刻理解到,一個生命真正的存有(Being)是利他主義,重視生態甚於個體、重視平衡甚於均衡、重視長期甚於短期、重視無形甚於有形,王道的途徑將為人帶來宇宙觀點,突破思考盲點,也終究會發現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民主運動受到民粹的制約,藍綠惡鬥,使民主發展演變為“民主內戰”,族群衝突重新在街頭上演,國會議事的荒腔走板,因國民黨的馬王內鬥、立院程序公義的爭議,使“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風起雲湧,民進黨借力使力,崩壞國民黨長久以來一黨獨大的權力結構,並取而代之,台灣的競爭力卻因此一蹶不振。幸而,以基層社區為環節的社會體系,並未因選舉的結果而解構,民眾的政黨支持對象或有不同,但“社區共同體”的目標卻能以多數利益為共識,公民社會的組織與公共政策的參與,這種共治、共謀、共享、共評,尊重、包容、分享、欣賞的社區文化,正是中華文化王道精神“以民為主”的體現。

  王道精神是“中國夢”的動力

  在中國大地上,以漢民族為核心的中國人度過了五千年的時間,經歷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形塑了可大可久的中華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華文化不但在華人世界生根茁壯,並且擴及到全世界,對整個時代潮流發生重大的影響。其中,王道精神的宏揚,更值得世界各國師法學習,因為只有推行王道文化,才能解決當前世界的亂象,才能夠提升人類的精神文明與人文素養,使世界和諧、和平共存。

  自從清朝中葉以來,中國遭受歐美列強的侵略欺淩,1937年展開的全面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在危急存亡下,對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最大的反撲。以當時中國與日本的國力、軍力而論,沒有任何國家看好中國可以贏得這場戰爭,但是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以3500萬軍民的生命,無數的身家財產為代價,最終贏得反法西斯抗戰的勝利,廢除多年來與列強訂定的不平等條約,並躋身世界五強之一,使中國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取得與其他國家平等的地位。中國以如此巨大的損失換來慘痛的勝利,卻沒有對於發起戰爭的元兇日本展開報復,反而以德報怨,讓戰後的日本有了新生的機會,這是王道精神的具體展現,也是中華文化恢弘博大之處。

  中國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等多次的政治運動,傳統的中華文化叠遭破壞,損失難以估算,這是中國人的不幸,也是歷史的無奈。迄1967年1月台海金門上空爆發最後一次空戰後,兩岸歷經大小不一的戰役即不再發生,但兩岸軍事對峙冷戰的型態並未終止。

  1978年中共11屆3中全會召開,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南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同時大步走向改革開放,注重經濟發展,整體國力隨之上升,2010年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9月,全球最強軍力排名報告美國居冠,其次是俄羅斯,中國位居第3。中國的強大引起世界各國的側目,有心者先後散佈“中國崛起”、“中國威脅論”等陰謀,企圖抵制中國的進步與強大。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於2015年9月3日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勝70周年大會上強調,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並同時宣佈,中國為忠實執行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使命,將裁軍30萬人。另方面並規擘“一帶一路”與亞投行,以連結歐亞大陸,形塑區域經濟、文化與生活生態共同體。並一再強調,為了和平,世界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這也是以中華文化為底線的“中國夢”的王道之路。

  “永不稱霸、永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這就是王道精神的內涵,中國大陸正在歷史的軌道上延續中華民族復興的王道精神與王道文化,只要秉持這種精神,“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決不會是空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