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是坑,後面是橋,怎麼操縱才是安全之路? |
中評社╱題:未來四年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走向初判 作者:冷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主任,《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7月號(總第223期)。
民進黨執政狀況好壞,國民黨體質能否改變,是決定未來台灣政局走向的主要變量。兩岸關係形勢格外複雜,蔡英文儘管希望“穩兩岸而穩執政”,但在“一中”問題上再往前走的“壓力動力不足、阻力顧慮很大”,基本很難改變“模糊敷衍、維穩待變、說做分離、基礎台獨”的兩岸策略,可能使兩岸關係“高度不確定”、“冷和與冷戰並存交替”。
島內政治格局對國民黨空前不利但存有變量
(一)國民黨面臨極為嚴峻形勢
2016“大選”繼2014“九合一”選舉之後,徹底顛覆島內“藍大綠小”的政治版圖,形成“綠大藍小、全面綠化”、“一大(民進黨)一中(國民黨)二小(時代力量、親民黨)”的新政治格局。民進黨“大選”以56.12%的得票率攀上創黨以來的頂峰,首次以68席“立委”在“立法院”單獨過半,加之13席地方執政縣市長,與“時代力量”等的合作,其主控政局的能力空前強化,為其利用政經資源徹底擊潰對手提供了契機。國民黨過去憑借強有力的行政權力、有效的黨的控制力、龐大的黨產建立的“藍大綠小”基本盤優勢,經歷持續20年的內部分裂、民進黨的不斷衝撞拔樁、民意的反彈,而宣告終結。國民黨2016年敗選帶來的衝擊遠超2000年:相較民進黨的基本盤、黨產資源優勢不復存在,分裂內耗、組織渙散、人才斷層、失去民心、論述困境等,使其再起之路格外漫長與不易。
(二)目前尚得不出國民黨難以再起的結論
一是藍營尚存的四成選票實力是其再起的本錢。2016“大選”結果若以藍綠分,基本是44:56的格局,亦即藍營基本盤優勢被逆轉,但尚有四成以上的選票實力。宋楚瑜12.84%的得票大部分應屬藍票。
二是藍營流失選票部分是“可逆”的。藍營選票的流失有不可逆的部分,如外省一代的凋零、二代政治傾向的多元、地方派系的轉向等,但部分選票的流失是可逆的。其一,本次選舉部分藍營支持者含血含淚不投票,這是投票率從上屆的74%劇減至本屆的66%的原因之一。這部分藍營支持者未來是有可能重新歸隊的。其二,中間、經濟選民流動性越來越大。2008年一窩蜂投馬英九,將馬得票推高至58%,本屆因對馬執政不滿又轉投蔡。這也就是說,島內選民投票行為受藍綠的影響雖仍很大,但邊際效應在遞減,對執政者的看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2014、2016選舉,乃至2005至2008年的選舉,都是島內形成的反扁、反馬“政治颱風”的結果。蔡接下來若做不好,尤其是在其第二任期,同樣有被選民拋棄的可能。
(三)蔡執政狀況、國民黨能否改變體質是影響政局走向的兩大變量
一是蔡英文執政狀況是影響未來幾年島內政局走向的最大因素。蔡執政面臨最有利的政治生態,如個人聲望高漲、對黨內控制力強,民進黨“一黨獨大”、全面執政,對手空前衰弱混亂等,她也會吸取扁冒進貪腐、馬過於理想化等執政失敗的教訓,以柔軟、務實的做法去努力穩固執政。同時,蔡將以所謂“促進轉型正義”的名義重新調查追責國民黨威權時期舊案、追查黨產,政治清算國民黨,徹底否定該黨正當性,讓其“永世不得翻身”。但馬英九執政面臨的國際島內經濟不利形勢、藍綠鬥爭難止等問題,蔡一樣得面對。兩岸關係、兩岸經貿關係相較馬時期的巨大改變,更是蔡的重大挑戰。蔡在“520”演講羅列的年金制度、教育、經濟、人口結構、環境、食品安全、貧富差距、社會安全等難題,能否解決實在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是國民黨能否改變體質是影響其能否再起及再起速度的重大因素。其一,能否“再民主化”。國民黨在原有的政經資源、基本盤優勢不復存在、“由富轉貧”,面臨“史無前例巨變”的情況下,必須痛定思痛、轉變思維觀念,“由眼睛朝上轉為眼睛朝下”,切實加強與基層民眾的聯接,加強基層服務,並以更民主的思維來處理內部事務。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選後即稱,國民黨人才培養必須從地方開始扎根,經過一次次選舉“逐步進入國會與政府”,“這才是國民黨浴火重生的唯一出路”。其二,能否“本土化”同時鞏固兩岸優勢。國民黨宜順應台灣族群結構,將更多的本省人納入黨內,而非繼續被人看做“外省黨”。但此種“本土化”不是將大陸作為對立面,甚至要拋掉“中國”二字。國民黨未來的出路仍是繼續展現維護兩岸和平、經貿紅利,在“陸強台弱”大趨勢下凸顯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替台灣找出路的優勢。
蔡英文在兩岸上繼續往前的可能性不大
兩岸僵持狀態不易打破
“國下民上”使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極為複雜,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選擇成為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主要變量。
(一)蔡的兩岸態度略有調整
一是不正面否定大陸的說法。這是從蔡2015年初宣佈參選就開始的,包括不對大陸領導人口出惡言,不再像以前一樣明確說“九二共識”不存在等,避免惡化氛圍。未來民進黨會盡量避免與大陸的直接衝突。二是向大陸的立場有所靠攏。蔡就職演說從“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進展到“中華民國憲法”,後者是“一中憲法”;提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該法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明確講是“規範統一前兩岸人民的往來”;重申尊重1992年會談、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東海、南海問題沒有放棄“立場”,並特別提及“有責任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與領土”等。蔡的上述做法避免了兩岸的直接攤牌,有利其“穩兩岸”的目標,且理論上為兩岸再進一步留有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