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丁仁方: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盤”與“勢”
http://www.CRNTT.com   2022-10-16 00:15:28


丁仁方(中評社資料照)
  中評社台南10月16日電(作者 丁仁方)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將於11月26日正式投票,離目前僅40餘天。隨著選戰逐步升溫,筆者擬結合理論與實務,每週一篇討論這次選舉的若干重要看點,分析選戰的可能發展,特別是最關鍵的6個“直轄市”及16個縣市首長的選舉。本文為系列分析的第一篇,先從總體面談談“台灣地方選舉的‘盤’與‘勢’”。

  瞭解台灣地方選舉實務的專家評斷某一選舉區的選舉態勢,通常會先注意到政黨在該選區的“基本盤”為何。所謂的“基本盤”,指的是某政黨在該選區的得票基底,代表該黨在地方社會的長期認同基礎,雖然每次選舉會因為大環境、小氣候、對戰的候選人組合、競選策略操作及博奕等不同因素相互作用,造成政黨總得票數前後差異頗大,但一般而言在個別選區,泛藍、泛綠基本盤相對變化不大。

  一些研究指出,2012年以後藍綠認同往兩極移動,但中間選民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在2014年以後白色力量崛起,在單一席次的選舉,雖仍以泛藍、泛綠兩個陣營競爭為主,但因為第三勢力增多,泛藍、泛綠基本盤也受到壓縮。舉例言之,國民黨在2014年以前的台北市長選舉,多擁有五、六成以上的得票率,受到第三勢力的擠壓,2014年及2018年得票率降為40.82%及40.81%,大概可以推估國民黨在台北市長選舉目前基本盤僅約在40%左右。

  推估個別政黨在每一次地方選舉可能獲得總席次,基本上是以每一選舉區個別基本盤為基礎,再往上推斷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候選人相對人設定位、施政狀況、選戰趨勢發展等,再參酌相對專業客觀的即時民調結果,從而推斷出當選機率較高者,再一一加總而得。單以政黨支持度或施政滿意度推斷政黨可能獲得席次,在台灣地方選舉意義不大,也犯了學理上以總體推論個體的“生態謬誤”。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