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7日電/繼本年中學會考出現十四歲九優女“狀元”何凱琳後,連日傳媒又廣泛報道數學神童沈詩鈞申請入讀大學的消息,令資優生一下子成為城中熱門話題。
據報道,當前成為焦點人物的沈詩鈞“小朋友”,年方九歲,已經完成英國的大學預科課程,昨日高考放榜,其所報考的普通數學、高等數學及統計學三科分獲兩A一B的佳績。成績擺在眼前,沈詩鈞在數學方面具有過人的能力,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但是,面對沈詩鈞提出的入學申請,本港幾家大學的回應都比較審慎,“港大”和“中大”已予婉拒,“浸大”和“科大”則仍需視乎其英國會考成績始作決定。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顯然,本港各大學對接收一名九歲的大學生,在各方面均未作好充分準備;因為神童在數學上雖然很“神”,但在其他方面卻始終仍是一個“童”,如何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在課餘活動和舍堂生活上又如何與其他“高齡”同學相處溝通,都是一個不易解決的問題,作為大學當局,人才當然不能錯過,但也不能不考慮“破格取錄”對其他學生造成的影響,同時也要對神童未來的成長負責,因此作出審慎考慮是必要的。
不過,問題的另一面是,明顯具有過人天分的沈詩鈞,不獲大學取錄又如何?難道叫他返回小學三、四年級去,和其他同齡孩子一起學習?這不是明擺著浪費人才了嗎?
其實,不只一個何凱琳、一個沈詩鈞,如何面對一些在學習上具有特殊能力的資優學生,是本港教育制度必須很好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港在這方面比其他鄰近地區已落後很多。
社評指出,如何發掘和培養資優兒童,是教育學中是一門相當複雜的學問,“不及”固然可惜,“過了”也同樣不好,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以及“揠苗助長”,已是古有明訓。但作為教育當局,卻有必要從制度上為這些資優學童提供一定的準備、支援和保障,不能讓一些家有資優孩子的家長不是感到高興而是感到徬徨。
目前,本港教育制度對資優孩子的培養,從措施到政策都是不足的;直到去年,特首曾蔭權才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斥資二億元成立本港首家“資優教育學院”,為資優學生集中提供多元化培訓課程,預計學院可在○八年落成啟用。
資優教育學院一旦成立,對資優學童的培訓工作當然是一大進步,但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包括資優生的標準如何界定,學習問題和其他情緒、品格、行為問題如何協調,以及在社會上、就業方面如何配合,都需要全面配套和解決。
社評總結,無論如何,天才不可多得。當前對資優學生的問題,一要從整體制度上加以確保;二是對一些已經冒頭的“尖子”,如何凱琳和沈詩鈞,要及時加以支援,協助他們在學業上找到適當的位置,不要以一般的保守眼光和方法去處理,如沈詩鈞,先要確保其數學天分繼續得到發揮,餘者再予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