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網評:清明慎終懷遠 我們能夠做得更好
來源:紅網 作者:吳燦
又是一年清明至,淡淡愁緒滿心懷。不知是不是大詩人杜牧傳唱千古的詩句影響太大,以至於讓清明這個獨特的節日更增添了些許憂傷。
其實,清明節又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因為清明掃墓要到郊外去,在哀悼先祖之餘,順便在明媚春光裡踏足青青原野,是寄托哀思、放鬆心情的調劑方式。清明正處農歷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老百姓祭奠祖先和踏青掃墓的日子。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清明習俗雖不盡相同,但祭祖踏青、寄托哀思的基本主題是差不離的。
清明,烙印著中華文化的特有意義。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最特別,因為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變化規律,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指導生活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明掃墓,祭祀先人,謂之對先祖盡“思時之敬”,由來已久,綿延千年。清明被代代傳承的同時,卻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著一些變化。君不見每逢清明各個陵園車滿為患,人們爭先恐後,紙錢燒得烏煙障氣,鞭炮放得噪聲震天,生生把該有的寧靜與肅穆毀得一幹二淨。如果說給先祖燒一些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或象棋、麻將等娛樂用品還說得過去的話,那有的人祭祖燒“小三”則實打實是對先祖的褻瀆與侮辱。這樣的所謂繼承進步的“新時尚”,不過是封建陋習在新時期的花樣翻新,必須堅決反對和揚棄。
社會、時代都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中。我們應該自覺摒棄燒紙錢、焚花圈、放鞭炮等喪葬、祭祀陋俗,代之以更多既文明時尚又健康環保的方式來緬懷先人,如敬獻鮮花、植樹綠化等等。鮮花、鞠躬、默哀,良久靜思,肅穆不敷衍,簡潔不簡單,能更好表達對已逝先人的敬重與追憶,並不比花圈冥幣一堆、紙錢鞭炮亂飛表現得更少更淡。其中的文明與環保,若先人地下有知,也會拍手點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