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作者 郭夢迎)自2021年1月上台以來,拜登政府高舉價值觀旗幟,借意識形態議題攪亂國際局勢,維護其霸權地位。然而,隨著美國價值觀外交導致災禍接踵而至,特別是美國阿富汗撤軍狼狽至極,美國“自由燈塔”“人權衛士”形象已經瓦解。拜登政府不遺餘力開展價值觀外交,主要有以下三個動機。
一是美國對所謂“普世價值”“制度優勢”的盲目迷信。基督教的救世思想和清教徒的宿命論使得“天賦使命觀”在美國外交思想中根深蒂固,給全世界帶去美式價值體系和社會治理模式被認為是上帝賦予美國人民的“神聖使命”。這種觀念使得美國民眾將對外干涉、擴張的價值觀外交自以為是地視作“傳播民主自由、打擊邪惡勢力、拯救他國民眾”的“道義外交”。宗教因素賦予了美式價值觀外交全民性、排他性、偏執性色彩,價值觀外交也因此成為拜登政府緩解國內分歧矛盾,凝聚社會力量聲討“對手”的抓手。
二是以價值觀外交為路徑修復美國盟友體系。當下,美國國內治理困局凸顯,應對國內疫情、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等問題成為拜登執政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內顧性上升,外交政策難以兼顧盟友利益的背景下,使用價值觀外交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外交傳統成了拜登政府必然而無奈的策略。拜登政府通過強調“基於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借助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親和力修復、鞏固美國傳統盟友體系,拓寬美國與盟友合作領域。拜登就任後利用G7峰會、北約、美歐峰會、四國機制、五眼聯盟等炒作價值觀議題,渲染“自由世界”與“威權世界”的對抗氛圍,以此宣告“美國回來了”。
三是通過價值觀外交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拜登政府頻繁在國際上充當“人權教師爺”和“人權判官”。2月,美國務卿布林肯宣布“卡舒吉禁令”,禁止向76名沙特阿拉伯人發放赴美簽證;3月,拜登政府宣布就“納瓦利內事件”對俄羅斯政府的7名高級官員實施制裁,並對可能用於生物制劑和化學產品的出口實施新的限制。今年以來,拜登政府多次炒作涉港、涉疆等議題,污蔑中國搞“種族滅絕”“壓制自由”,美歐等32年來首次聯合對華制裁,甚至企圖借人權議題抵制北京冬奧會;拜登政府還利用“民主、自由”的幌子妄圖將中國排除在科技創新的“小院”之外。
在美國自身遭遇“政治衰敗”危機,美在中東推行所謂“民主改造”“大失敗”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價值觀外交難逃失敗命運。世界各國通過阿富汗問題已更加認清美國價值觀外交的自私本質與現實慘烈後果。美國打著“民主”“人權”等旗號,以“教師爺”姿態批判、霸凌其他國家將遭遇更多嘲諷和抵制。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