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7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6日在聯合早報發表專文“美中新軸心?”主要內容如下:
3月22日,亞洲版美國《時代》雜誌發表文章預言,中美兩國在全球治理上將形成一個不可或缺的新軸心,雙方關係將會是又競爭又合作,合作的主要面向在經濟方面,但彼此將在其他利益互有出入的議題上進行角力。中國雖然參與國際體系,但重點還是在於希望藉此確保能源、商路及區域安全,以便全力應付國內叢生的問題。用北京的話來說就是,中國需要一個安定的國際及國內環境,追求發展、解決問題。
文章同時提到,美國當前既無能力也無意願圍堵中國,警告美國既不必刻意討好,但也不必惡意詆毀中國。當前華府的最大挑戰是要鼓勵中國,使北京支持一個讓其獲利甚多,合乎全球價值的雙邊關係。用美國的講法來說就是,美國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仍然不能確定,華府的一貫政策仍是要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使其接受國際主流或普世價值,更簡單的說,這就是和平演變。美國立場一以貫之。
所言甚是。至少從許多長期觀察中美關係的專業人士看來,文章內容並無大錯,美國對華政策確實有相當程度的一貫性與延續性。其實我們也可以簡單地把美國歷任政府的對華政策歸納如下:一、美國將會期盼中國大陸持續在各種國際事務上的協助與合作;二、美國將繼續努力發展中美雙方廣泛、良性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三、華府將會持續推動對中國和平演變的政策,要求中國接受國際行為規範。
台灣問題已非中美關係焦點
在此政策方針下,奧巴馬政府必然會持續誘導中國扮演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角色,嘗試影響中國大陸的發展方向,多層次、多面向地加強與中國進行溝通,建立各種對話機制。雖然奧巴馬今後可能會相對低調、適度處理雙方在人權、宗教方面的歧見,但他也會配合國內政治需要,可能在經濟上要求中國持續持有美國公債,在大陸的高額經貿順差及匯率問題上,對北京施加更大的壓力。
在兩岸三邊關係上,由北京的立場來看,只有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但台灣則一向主張中美台三邊關係,雖然大家多少也能體認這是一個極不相稱、並不對等的三邊關係,但《時代》雜誌的文章只談中美關係,而絕口不提台灣議題倒是十分公允,畢竟所謂的台灣問題牽涉到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以及人民的敏感神經,稍一處理不慎就可能惹出意想不到的困擾,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最壞結果。
確實,台灣問題已非當前中美關係中雙方關切的焦點,但筆者相信,奧巴馬政府對台灣的態度基本上不出以下諸端:一、持續修補、重建美台雙方過去一度受損的互信關係,美國可望提升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並影響台灣的政治發展方向;二、華府將會繼續對台提供軍備,適度提升台灣的自衛力量;三、在不過分刺激北京的前提下,更有尊嚴的對待台灣,關切、協助台灣有意義地參加某些國際組織。
三公報一法令當然仍將是奧巴馬政府對兩岸的政策核心,美國仍將堅守華府認知的一中政策,但拒絕明示中國主權及於台灣,美國仍會不顧中國反對,持續對台進行合理軍售,堅持維護其對兩岸現況的解釋權,美國雖然希望降低台海緊張,鼓勵兩岸持續對話,但華府期望能夠掌握相關議題,如和平協議、互信機制的細節與進度。簡言之,兩岸關係可以改善,但不得以美國政、經、戰略利益、區域平衡為代價。
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整體來看,中美關係的格局將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鬥則全輸,中美關係仍是可敵可友、是敵是友、非敵非友的辯證關係,美國將會善用多邊主義、軟實力與巧實力來與中國發展關係。美國仍將持續利用台灣,嘗試影響、平衡中國的發展茁壯。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對台灣的威嚇,但也不會任由台灣對北京從事挑釁,美中共管台獨或系事實,美國接受、鼓勵台灣事實獨立,但反對台灣的法理獨立。
反過來看,我們確也發現,中國大陸的對美態度已有微妙的變化,美國雖然已接受中國的大國地位,但過去總是美國表示對這個不滿,對那個有意見,不希望兩岸雙方給其增加困擾,製造意外,現在北京方面也不再過分忍氣吞聲,同樣對美國表示,希望美方在處理國際事務、兩岸關係時,也不要給中國大陸製造太多的意外。顯然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還是對雙邊關係的變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在可預見的將來,除非北京的改革開放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經濟成長停滯,社會動盪,中美關係由合作轉為對抗,在中國綜合國力已然大幅成長,動能出現,國際影響力大增的情況下,台灣的影響力和價值可能受到嚴重衝擊,台灣對美可能非但不是資產反成負擔。破壞、衝撞中美關係固非正道,一味委屈恐怕也不是辦法,台灣如何隨之調整戰略與策略,如何將中美(Chimerica)關係與中台(Chaiwan)互動結合處理,確實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與手腕,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