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聯合報報道,海峽中線是一條兩岸之間,靠默契維繫的空中界線,平時軍機互不穿越,在兩岸關係緊張時,大陸軍機則會大舉逼近海峽中線。
報道說,海峽中線的概念,最早來自空軍戰鬥機的“偵巡線”。“國安會”諮詢委員鍾堅曾撰文指出,美國國防製圖局戰鬥支援中心印製的“作戰航圖”,在台海上空標定一條“大陸沿岸緩衝區”緣線,並嚴重警告飛行員“凡誤入本空域之航空器可能在無預警狀況下遭防空火砲射擊”。美軍標示的範圍,很接近台灣空軍偵巡線,日後逐步演變成“海峽中線”。
海峽中線的確實位置,直到二○○四年,由當時台灣“國防部長”李傑首度公布。九七年前,解放軍軍機出海的架次數是零。九八年,解放軍第二代戰機服役後,開始出海活動。九九年兩國論時,解放軍大批逼近海峽中線,達一千兩百架次,○一年更達一千四百架次,自此之後,台灣空軍活動完全限縮在海峽中線以東。
另外,聯合報報道,拒開放海峽中線,對一年多來屢被批評“兩岸暴衝”的馬英九而言,是向外界宣示兩岸政策“有為”也要“有守”,維持海峽中線,就是維持兩岸“分裂分治”現狀的底線。
回顧兩岸推動直航,空防都是最重要考量。磋商北方航路時,台方要求班機儘早進入台方管轄航路,因愈早接管,就能愈早識別敵我。
報道說,對台灣空軍而言,海峽中線是重要的戰略前線;對台灣百姓,更是重要的心理防線。馬政府推動兩岸關係,雖然成效不差,但大陸不承諾放棄對台用武,質疑馬的聲音也愈來愈強,如果不找機會“重重地踩一下煞車”,馬政府“過度傾中”的印象,勢必一發不可收拾。大陸這次提議,正好提供馬政府“踩煞車”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