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2日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國民黨改革的重要訴求是擺脫地方派系,因此不計輸贏提名清流參選。結果,地方派系掣肘,國民黨在四席“立法委員”補選之戰中再度選輸。
明知地方派系人物在掣肘,選前就應該開除他們,如果要看他們在選中的表現再說,起碼選後已經可以鐵腕實施清黨。不清黨,就表示有顧忌;有顧忌的話,當初就不要提名清流參選;有顧忌卻還要提名清流參選,就是偽善,因為心中想追求的,不過是形象的改變,算不得什麼改革。
國民黨既然不敢清黨,那麼選後即使認真檢討,也不可能起死回生。因為問題的症結不是執政能力,也不是與選民溝通的能力,而是國民黨的派系陳屙。國民黨自己處理不了陳屙,戴上一個清流的面具自欺欺人,那選民當然感覺國民黨的勝負與己無關。
桃園中壢的國民黨候選人陳學聖是優秀的黨員,清廉自持,且近年積極鼓吹台灣意識,在在符合國民黨主流所追求的價值。但是他不是當地出身,受到地方政壇的抵制。
地頭蛇的簡單而制式想法是,只要能讓陳學聖輸掉,下次就必須提名自己,把黨在這次支持陳學聖的票,加上自己這次控制不放給陳學聖的票,不就篤定當選了嗎?相反的,假如自己這次幫助陳學聖當選了,下次當然他要選連任,自己豈不是就永遠沒有機會了嗎?
如果地方派系沒有私心,而讓他們所壟斷的選民自行決定,陳學聖不早就輕易當選了?可見,最後造成關鍵失敗的,就是這些自私自利的人物。
清黨無須顧慮地方反彈
碰到這種人,國民黨竟然束手無策,如果真的像黨中央自己講的那麼有魄力要破除地方壟斷,為何不在選前就先清黨立威?起碼,選後也該追究,就把這種人清除掉,而不是鄉願般地口口聲聲要檢討自己。
然而,正因為國民黨中央的思維是屬於包裝行銷性的,不是價值理念性的,所以不敢對地方人物採取斷然處置。可見,所謂改革,只是改革提名人選而已,這當然不夠。
如今碰到地方政治人物硬碰硬,不敢處理,任憑敲詐掣肘,說明所謂國民黨追求改革,並非自以為是的那樣破釜沉舟,最多還是以建立清流形象為動機。這樣的清流政治,只是偽清流,毫無改革效果。
清黨會怎樣?地方人物會反彈嗎?那他們會如何反彈呢?投奔民進黨嗎?那不如就讓他們加入民進黨好了。但是,民進黨就會這樣輕易接受他們嗎?他們的政治前途會因此變好嗎?降將的形象與下場是什麼?他們的基層長年支持國民黨,能夠說轉就轉嗎?不會有別人竄出接手後繼續與國民黨合作,造成他們進退維穀嗎?不過,這是他們自己要想清楚的,改革者不必幫他們算計。
更大的問題是,地方政治人物之所以敢於如此拿翹,正是因為他們看穿了國民黨中央不敢如何。那為什麼黨中央這樣沒有威信呢?這顯然就不是地方把持或自私自利的問題了,而是黨中央自己造成的。
黨中央凡事沒有論述,只顧討好,就連改革,都是形象導向的。像兩岸開放有什麼好處,黨中央不敢多解釋,怕一解釋就被批評親中;只敢說,開放以後不會有壞影響、開放是潮流或不開放會被淘汰等等語焉不詳的說法。
國民黨缺少主體自覺
不但沒有理念的引導,甚至刻意回避理念的說明。影響所及,誰也不知道國民黨要把大家往哪裡帶,而國民黨只想找個形象好的來提名,其本質其實是要逃避、遮掩、裝傻。
在兩岸問題上噤聲裝傻,在其他問題上也如此。一方面是擔心竪立了政策辯論或強力宣導的慣例後,被迫也要在大陸政策上面對民進黨的親中賣台的民粹指控。另一方面,是在大陸政策上有意識的回避已經養成習慣。其結果,國民黨變成是一個不能有理念號召,而只能有利害考量的政黨。
直接或間接受益於國民黨開放大陸政策的人,道聽途說,民進黨講得天花亂墜,結果他們不知道自己受益,還以為自己受害。這時他們看到國民黨躲躲藏藏,竟還會產生厭惡之情。
簡言之,選舉的直接敗因固然是地方政治人物囂張跋扈,他們也確實令人發指,但深層的因素是,黨中央自己掏空自己,拋棄理念,一味想找面具包裝,結果陳學聖這種優秀人才,淪為不過是扮演了偽清流的面具腳色。黨中央如此沒有靈魂,當然遭到地方政治人物騎在頭上。
國民黨已經沒有改革反省所需要的主體意識或心理基礎。而缺少主體自覺的政黨,不可能清黨,只可能任人予取予求。將來,國民黨將被迫更加重視形象包裝,更加媚俗討好,並且讓黨中央領導更加體力透支、形容憔悴,也更加讓地方人物瞧不起,讓選民莫名其妙。這已經變成惡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