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京以討好與笑臉在各地因應圍堵,等於暗示周邊,北京繼續在美國的世界秩序中制定其外交政策,考慮的只可能是中國自己的利益,則對彼等任何的討好,都會被理解為是出於北京的戰術需要,他們於是不拿白不拿,拿了也不會對中國有什麼不同於美國的期望,甚至認為中國的崛起一旦確立,不過就是取代美國而已。這種心態,在ECFA體制拉攏下的台灣表現得最徹底,台北朝野各界不但沒有因為兩岸大通而認真思考進一步的政治和解,反而反統氛圍達到更高。在其他地區突破圍堵的種種舉措亦然,難免在周邊國家鼓勵了以美國的國家利益觀為基礎的對華政策思維。
相反的,和諧世界若為真,對於華府圍堵的舉措,必一笑置之,但實際作為自不能等閒待之。如何營造與周邊地區共同生活與共同行動的基礎,採取一種大於國家民族利益的視野,以當地人民利益作為論述起點,不卑不亢與華府論理,讓周邊地區能夠擺脫霸權的圍堵秩序來思考,是當前外交工作的主要挑戰。這時,一份對美政策或中美關係白皮書,嚴肅指出華府帶來的問題與後果,不讓周邊以為中國怯懦,針對華府的不良意圖,迫使各方思索自身位置並表態退出圍堵,以利北京外交界跳出對美國忍讓,對周邊討好的外交怪圈。七月上旬楊潔篪在河內對克林頓提出七點關於南海問題的駁斥,便頗有此振聾發聵之效,值得深化強化。
這樣的白皮書首須指明,華府近來一連串的演習,是在對中國圍堵,是維護霸權國家宰制世界的自私利益所為,中國不會回應,不會介意,更不會捲入各國人民;中國的動機是在根據各地人民的利益,與各地共同公正地推動區域整體的和諧與發展,遇有爭議便求和平解決,或長期擱置之道。這就是所謂韜光養晦。另一方面,白皮書亦須點出,華府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這不同於圍堵中國的問題,圍堵可以一笑置之,因為中國與各國本無利害衝突,但統一的問題終須解決,今天不能解決,將來也要解決,且不計代價。這樣的白皮書說明,中國不會在各地尋求對抗,但亦有不惜與華府對抗的決心。如此,戰略上藐視圍堵便有所本,戰術上化解圍堵便有所恃。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