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目標與方向的作風,是馬英九刻意選擇的“治國”方法。他迴避各界希望他對議題與政策提出明確大方向,並不是他對於什麼事情都沒有想法。親近馬英九的人往往替他辯護,說他很有個性。這些辯護不無道理,比如在任職“法務部”期間推動反對賄選的政策上,馬英九寸步不讓,非常不像看輿論治國的人。那麼,為什麼位置愈高,腳色愈來愈重以後,他益加迴避提出方向呢?這就不能不從他對國家認同的方向談起了。
馬英九最大的忌諱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連帶影響到他在兩岸政策上的運作空間。他總是說要依照民意,所以得出了不統不獨的大方向。這其實不是大方向,而是拒絕任何大方向。人們好奇他自己內心有沒有方向,就像台獨主張者,不論馬英九如何澄清,一律不聽,把他講成是包藏禍心的統派。對基層的基本教義派,他們就是如此相信馬英九的狡詐邪惡,這麼澄清都沒有用;對反對黨的領導階層,則是策略性故意說他是賣國的、外來的,對他進行政治騷擾。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指控與騷擾,他不敢在兩岸與認同問題上表態,甚至一再推心置腹地表態說他絕對是不統不獨。他相信,這是他的罩門,任何這方面的討論,對他必然不利。試想,這時候,假如他在其他問題上突然表現出有立場、有方向,是不是人們就會逼問他對統獨問題的立場?思及於此,他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所有問題上都看表現成是根據民意定方向,絲毫不流露自己的偏好,因為他最需要的,是自己凡事都沒有偏好的名聲,而這個名聲,恰恰是用來保護他在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上不要採取立場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