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經由哪種方式完成統一,都需要一個過渡制度用以有序地轉換原有的秩序。 |
中評社╱題:“理性思辨兩岸統一問題: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反思” 作者:張麟徵(台灣),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作者指出,不管是經由哪種方式完成統一,都需要一段過渡時間安定時局與人心,一個過渡制度用以有序的轉換原有的秩序。這個過渡制度在和平統一時是“一國兩制”、“台灣基本法”,在非和平方式統一時或許是“台灣自治法”。二者的內容都需要時間研議,求其周全。這些未雨綢繆的事即使現在還不宜於拿到檯面上來談,但至少應該在檯面下著手討論,以確保統一後台灣政局能有序有效地運轉,台灣人民的生活不受騷擾。
兩岸隔海分治明年就滿70年,這70年間兩岸無時無刻不在談論統一問題,統一政策的內涵也經過調整。國府退守台灣的頭30年,內戰氛圍濃厚,台灣高喊“反攻大陸”,大陸則回以“解放台灣”,雙方都主張武統。美國棄台就陸後,1981年,台灣不再提“反攻大陸”,代之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陸也不再喊“解放台灣”,推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此時兩岸都不約而同捨棄武統,選擇用政治手段,推動國家和平統一。不過,雙方雖都主張和統,各自所提前提不同。台灣主張要實質統一於三民主義的政經體制之下,大陸則主張暫時形式統一就好,各自可以在其統轄範圍內實行自己喜歡的制度。
一、兩岸由武統轉向和統的原因
統一政策的選擇,都是根據當下時局,雙方實力,甚至外力的態度等因素所做成。“反攻大陸”對應“解放台灣”的當時,國共勢不兩立,都想快速一決勝負。本來可能很快結束的內戰,卻因韓戰爆發改變美國東亞政策,派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並與國府締結防衛協定,使後者得以扭轉頹勢,與共軍隔海長期對峙。
之後國府改弦易轍高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乃因遭逢重大外交挫折:季辛吉秘訪大陸導致國府退出聯合國,美國與國府斷交、廢約、撤軍,承認大陸,引起雪崩式斷交潮。蔣經國當時衹能捨外交與兩岸,專心內政,推出十項建設,努力打造台灣經濟。由於國際環境不佳,自身實力有限,軍事上“反攻大陸”已不切實際,衹能改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而大陸推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應是考慮到:第一,和平統一代價最小。當時大陸文革結束不久,元氣大傷,內外政策要能兼顧修復受損的經濟。第二,國共意識形態之爭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解,不如先形式統一,把台灣框住。讓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制並存,在兩岸分別運作,由時間來解決問題,於是有了“一國兩制”極富創意的想法。第三,國共兩黨雖有恩怨,意識形態也不同,但雙方國家認同一致,都主張一個中國,追求統一。這個共同語言應認真把握,乃決心趁蔣家執政時期,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解決台灣問題,以免夜長夢多。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次引發兩岸調整統一政策的外力因素還是美國,沒有美國的外交轉向,兩岸實力與思維難以轉變。
如今倏忽又已過了30餘年。當前國際局勢、大陸實力及台灣島內情勢都已大幅改變,台灣無論藍綠都拒談或避談統一,衹求“維持現狀”。蔡英文上台後在島內積極推動台獨政策,斬斷一切與中國的連接;拒絕接受一中原則,選擇一面倒的倒向美日,對抗大陸。美國則大玩台灣牌,不斷測試大陸一中紅線,企圖以此訛詐大陸,促成後者在貿易及發展政策上讓步。在此情況下,大陸對台的統一政策會繼續維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旋律不變嗎?
二、理性思考:和平統一還有機會嗎
早年由於國共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立場上有共識,國際上販售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者,當時在兩岸都找不到市場,但是這個共識並不足以化解兩岸在意識形態上的尖銳對立。經過理性思考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案向台灣提出後,蔣經國並沒有給予正面回應,反而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予以回絕。
(一)外力與分離主義的互動
兩岸在一中與統一政策上的共同語言在李登輝上台後逐漸走味,終致完全消失。蔡英文師承李登輝,台獨立場堅定,始終拒絕一中原則;國民黨雖支持“九二共識”,但又補以“一中各表”,明顯的是要用各表來稀釋一中,現在更迴避談論統一或自稱中國人。在藍綠政黨這樣刻意的帶領下,台灣人民支持統一的比例逐漸萎縮,支持獨立的大幅升高。
在台灣由統轉獨的政策轉變過程中,外力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台獨的顯性或隱性支持者受日本的殖民影響直入骨髓,民進黨內的深綠及喜樂島聯盟者,對日本的認同遠大於台灣,他們支持台灣獨立的終極目的是回歸日本。還有許多台獨主張者受美國價值洗腦深刻,對美國價值的相信遠超過對本身中國文化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被美日利用而不自覺。
美國一直認為台灣是牽制大陸的一顆戰略棋子,不樂見兩岸統一。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主張,其實就是美國對台海的一貫立場,而沒有“九二共識”為基礎的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更為美國所喜。不過,美國雖樂見台灣自外於中國,但為了避免捲入可能的台海軍事衝突,通常對台獨分子的支持有一定的限度,那就是以不把美國拖下水為原則。
川普上台後的作為似乎脫離了美國台海政策的常軌,除了戲劇化的川蔡通話,裝糊塗地問“為何我們要信守一中政策”之外,其對台軍售、連續兩年通過的《國防授權法》以及《台灣旅行法》等,其中涉台條文直觸一中紅線。川普以為台灣是與大陸進行貿易談判、遏制大陸“2025中國製造”發展規劃的重要籌碼,但實際上打這張牌可能衹會激起大陸更大的反彈與反擊。所以,到底要不要打這張牌,如何打,在執行上川普也很謹慎。以AIT新館落成衍生出的問題為例,海軍陸戰隊應否進駐維安,應否派更有象徵意義的美國官員出席落成典禮,到目前為止,美國都自我克制,處理得中規中矩。
在中美關係上,台灣牌在大陸眼中不僅不是籌碼,且是不容碰觸的主權問題。如果打得不慎,美國會遭到大陸多大的報復有待觀察,台灣則一定會被嚴厲制裁。美台曖昧升級後,大陸對台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施壓幾乎讓台灣難以喘息,蔡英文不斷的逃生演練就是避免謠傳的斬首行動。其實,台灣也要警惕,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已經開打的當下,更要慎之又慎,以免亂了美國與大陸的牌局,擦槍走火,提前引爆以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
(二)和平統一難度增加,武統呼聲升高
在美日默許鼓勵下,當前台灣分離主義意識高漲,大綠小綠政黨,加上誤以為台獨是民意主流的國民黨主流派、親民黨投機派,整個台灣政壇都趨向獨立,統一沒有市場。統派政黨與政團發展的空間很小,民進黨對彼等監控趨嚴,幾個活動力稍強的統派年輕人已經被盯上並限制出境。台灣這些黨派表面上雖都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目的各異,綠色政黨追求的是和平獨立,藍橘政黨則是希望維持現狀,不願接受“一國兩制”。
大陸想透過交流讓利、國際圍堵及軍事威懾,壓迫綠色政黨改變態度、藍色政黨醒悟,看起來是一個艱鉅的政治工程、很難奏效,因為台灣內部的壓力更大,抵消了大陸正反兩方面的施力。台灣不斷的選舉使政治人物沒有時間去分析台獨是否為主流趨勢,是否會成功,衹能信其是。不同顏色的政黨都不敢輕易改變立場,以免失去選票、失去執政或取得政治資源的機會。習近平追求兩岸心靈契合的和平統一,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任務。
越來越多的人都看得出來,和平統一的機會正在流失,非和平方式的統一則越來越可能成為選項。大陸公開的兩岸政策雖然仍是追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大陸網民主張武統的比率高達85%以上,台灣民意認為終將“被統”的也約近半數,國內外學界對武統的推測分析更多,都言之成理。由於時空環境與人心的改變,“和平統一”這個當年的務實選擇可能已脫離了當下的現實,成為一個虛幻的選項,讓統一的實現越來越遠,台獨苟延殘喘的時間越來越長,兩岸心靈融合越來越難,國際離間操作空間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