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一般對於“全球化”的界定,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價值觀來看:
第一種價值觀是,認為一種資本主義體系向外擴張的過程,隨著知識經濟與資訊科技的發展,全球的時空已被壓縮到很小的範圍,所謂的地球村正是建構在時空壓縮的基礎上,讓主權的主張成為過時論。
第二種價值觀是,在全球化擴展過程中所伴隨的“本土化”運動,也在全球各個區域產生一種認同的政治,被承認的政治,於是一些地區的基本教義派,就不斷的以本土性、地方性的主張,向霸權主義所宣揚的現代性進行挑戰。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民進黨對於全球化的定義,應該是採取第二種價值觀,也就是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常常使用的“本土化運動”。這種“本土化運動”對於中國大陸形成一種抗拒的行動,由抗拒再到“反中”,這是民進黨接受李登輝“戒急用忍”到“兩國論”的融合性思考。然後再加入陳水扁“一邊一國”的元素,使得台灣“本土化運動”,變成是台灣“分離主義”的元素。
這樣,民進黨既不能接受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稱的“民族國家的終結”,也無法接受David Held所稱的“跨越邊界”的政治、經濟、社會的行為,這也是民進黨一直強調要“守護台灣主權”的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一直要求以“九二共識”作為跟民進黨談判的底線,當然不可能讓民進黨所接受,在民進黨的思考裡,“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民進黨若接受“
九二共識”,必然無法讓台灣的主權超越中國大陸之外,也可能台灣的主權“鎖進中國”。
民進黨對台灣角色的認定
既然民進黨不願意把台灣的主權“鎖進中國”,那麼他們又如何扮演“守護台灣”的角色呢?
在“十年政綱”中也有一段描述:“台灣做為全球社群的一分子,面對全球化發展,以及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機遇、挑戰與問題,必須秉持‘共同責任、共同義務’的心情,直視這些大環境的變化,以新的戰略思維面對這些變化,迎接挑戰,維護台灣的生存安全、價值尊嚴與繁榮發展,善盡全球社群成員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的義務。作為在這塊土地滋育成長的民主進步黨,對此更是責無旁貸”。
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民進黨對“台灣安全”似乎特別重視,而民進黨也知道要維護台灣的安全,絕非民進黨一黨之力所能完成,所以他們特別強調“全球社群”這個概念,民進黨要把台灣融入“全球社群”中,在台灣面臨安全的威脅時,可以利用“全球社群”來保護台灣。
這種想法跟李登輝強調“雁行戰略”以及“南向政策”頗為類似,跟陳水扁強調“美日台三方民主價值同盟”的構成也差不多。只是日本自1990年代以來經濟的停滯,以及美國經濟從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現在又可能出現二次衰退的危機,加上歐洲債務危機一直無解的情況下,台灣是否還能完全依靠“全球社群”來共同保護台灣安全,這可是值得深思的地方。這種情況,就像美國副總統拜登今年在訪問中國大陸時,一直沒有去關心台灣安全議題,只關心中美經濟能否合作,以及希望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債權要具有信心。由此可見,當前全球“經濟安全”已經超過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各國努力解決經濟危機,並不希望在軍事安全上有太大的動作,所以民進黨想依靠“全球社群”來維護台灣的“國家安全”,恐怕時機並不恰當。
民進黨擺脫不了大陸經濟利益
民進黨既想利用“全球社群”來共同維護台灣的“國家安全”,但又無法放棄大陸龐大的經濟利益。就以“兩岸經貿”篇來看,蔡英文的“十年政綱”中就描述“兩岸經貿,是台灣全球佈局的一環,是國際貿易的子集而非唯一;與世界建立多元、平衡、持久與對等的經貿關係,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也是維護台海安全的基石。因此,台灣要發展兩岸經貿,更要拓展與其他貿易夥伴的經貿連結。因為建立多邊架構,才是一個海洋國家的策略”。
這一段話,事實上就是蔡英文一直強調的“要從世界走向中國”的策略,民進黨並不把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當成台灣可以為一投入參與的“唯一”,而是要藉由“全球佈局”來為一個“多元、平衡、持久與對等的經貿關係”,這樣才是維護“台海安全”的基石。問題是,就像我們前面所述,全球大型經濟區域,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巨型經濟區都面臨經濟發展的難題,台灣如何去找尋可以讓台灣建立“多邊架構”的經濟區,以維持台海的安全呢?
為此,“十年政綱”中所提出的策略是“兩岸經貿往來,利弊權衡不能草率。台灣要有新思維,新視野。只有強化自身體質,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貿關係,才有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立足與發揮影響力的本錢。如果只想倚賴無常的善意,把自家禍福繫在他人的喜怒當中,勢必失去開拓新天地的動能與承擔挑戰的勇氣,更失去寶貴的經貿自主性。因此,發展兩岸經貿必須以促進台灣之國際貿易與產業經濟為前提。畢竟,向四海拓展,與八方接利是台灣人民的海洋本色,也是台灣禍福之所在”。
這句“四海拓展,八方接利”的想法,其實跟陳水扁時代所提出的“全球運籌”的概念相同,但陳水扁8年推動不了的“全球運籌”,蔡英文是否有能力超越呢?恐怕也只能是緣木求魚。
事實上,一份有效的政策綱領,不應該只是使用一些美麗的辭藻來迷幻自己,這對未來的執政並無法有效的運用,實事求是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執政者所該推出的政策主張。
在各國的政黨中,許多很好的政策主張,通常會被其他政黨所吸收,民進黨如果能在馬英九提出的政策中,去吸取他不敢做的部分,才是一個聰明政黨所當為的作法。可惜的是,蔡英文利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去製造這一部“十年政綱”,還沒執行,眼下就已經讓人看出難以推動的困境,這顯然也是蔡英文不願意在兩岸政策上與馬英九較量的地方。
蔡英文該怎麼做
蔡英文的“十年政綱”既然只是一部美麗辭藻所堆砌出來的政策,以致於各方的反應並不如預期,那麼蔡英文若當選“總統”,又該怎麼推動她的構想呢?
這裡要蔡英文去接受“九二共識”,顯然是不可能的事。為此,我在上一期中國評論月刊中主張,蔡英文可以用宋楚瑜或蘇起擔任“行政院長”,這樣應該可以化解她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尷尬。
但是這個主張,在我現在擔任NOWnews《今日新聞》新聞部“資深總監”時,蔡英文原先早就答應接受NOWnews記者的專訪,但她在宣佈副手時,卻臨時取消專訪這檔事,讓記者很為難;於是我讓政治組記者把這個想法寫出來,結果不到10分鐘,蔡英文馬上決定接受NOWnews的獨家專訪。顯然,在選舉之前,蔡英文陣營並不想去扯上籃營的關係。
但不扯,並不代表選後就不可能不這麼做,特別是從1月17日投票到520就職,這麼長的時間,蔡英文大可先宣佈“行政院長”的人選,然後決定跨海到大陸訪問,跟大陸來個“先禮後兵”,這樣要化解大陸對她執政的疑慮,應該是會有效的。
其實,民進黨人在兩岸之間來來往往,已經不是甚麼秘密的事,連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這個“鐵板一塊”的人,都已經去過大陸走走看看;蔡英文若當選“總統”,在還沒就職之前去一趟大陸訪問,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特別是雙方如果能夠找尋一個談判的“政治基礎”,相信大陸也會在“九二共識”之外,願意跟蔡英文共同思考未來交往的模式,這應該才是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契機,而不是像陳水扁時代的危機重重。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0月號,總第16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