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用這麼嚴厲的用詞來界定王幫柯所涉及的司法案件進行關說,馬英九既然逼退“法務部長”曾勇夫,那麼王金平在回台灣以後,如何面對馬英九已經幫他鋪設好的“關說”框架,如果王金平沒有一套很好的說辭來擺平自己所涉及的案件,那麼王金平被開除黨籍的可能性會很高。
所以,面對國民黨內部釀起的“茶壺風暴”,這已經不僅是王金平和馬英九多年來在執行職務風格的不同屬性。而且是過去大家對馬英九最大的政治威脅都指向王金平,現在雖然已經稍微緩和,但是面對2016年的“總統”大選,王金平是否會出來參選“總統”,或者繼續擔任不分區“立委”,仍然繼續坐穩他的“立法院院長”的寶座。
馬英九面對2016年國民黨“總統”大選的困境,他有可能排除一些障礙。這些障礙是除了“總統”參選人必須是“正藍”血統,還要是外省籍,除此之外,“立法院長”也需“正藍”血統,由血統的正當性,才是國民黨不會再次發生“李登輝化”的質變,因此最具威脅性的王金平,當然會釀起這次司法風暴的主因。
再者,這次涉案的還有民進黨“立法院”黨鞭柯建銘,有了柯建銘跟著王金平政治生涯做“陪葬”,更讓馬英九對“關說”事件的處置,不會讓人感覺只是“辦藍不辦綠”,所以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會讓藍綠“立院”的兩大巨頭一起沈淪。
但是,馬英九在司法關說上的操刀,是否能像醫院外科手術操刀一樣,能砍就砍呢?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參選一名民意代表的費用,不管在都會區或鄉村區域,確實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即使可以接受政治獻金,但這些都是一些人脈比較好的資深“立委”才能拿得到,一般新進的“立委”,也只能辦理募款餐會來解決競選經費的問題。
所以,選民拜託民意代表“關說”的問題一直無法消除,這也是台灣實行美式民主最大的困難之所在,如何在制度面做好“關說”的把關問題,這是台灣能修正美式民主最重要的作為。
(中評社評論員王崑義 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