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文君。(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南投10月1日電(記者 方敬為)兩岸關係嚴峻,台灣是否恢復徵兵制,近期引發討論。“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向中評社表示,徵兵制再度引起討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蔡政府的募兵制成效人民不信任,所以輿論才擔憂起兵源議題;二是兩岸軍力失衡,台海衝突風險升溫,人民開始有戰爭的憂患意識,所引起的現象。
馬文君,1965年生,國民黨籍,曾任兩屆南投縣埔里鎮鎮長、南投縣第13屆縣議員、國民黨南投縣埔里鎮黨部主委,父親是前台灣省議員馬榮吉。2009年參與南投縣“立委”補選勝出,至今連任四屆“立法委員”,皆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
對於恢復徵兵制議題,台“國防部”日前低調強調,考量常備及後備部隊人力均屬充足,有關恢復徵兵制及女性徵兵服役議題,應審慎評估。
分析徵兵制掀起討論的原因,馬文君表示,代表台灣人民對兩岸的緊張情勢“很有感”,否則過去少有人會去思考走回徵兵制,畢竟募兵制一直是國際兵役制度的趨勢,從扁政府、馬政府到蔡政府都在推。台灣社會開始討論起“是否恢復徵兵”,甚至連增加“女性徵兵”都被納入討論,也凸顯出兩個主要問題。
首先是蔡政府的募兵制度成效,無法受到人民信任,馬文君指出,台灣軍人員額,從過去實施徵兵制到推動募兵制,從60萬人減至21.5萬人,精簡幅度明顯,當然,精簡化並非不好,重質不重量,可是當蔡政府一直對外宣稱兵源充足,但同時又面臨少子化趨勢,兵源充足的說詞,自然會引起人民質疑,也就當然產生恢復徵兵制的聲浪。
再者,馬文君說,人民對兵源缺乏的疑慮,同時也來自於對國防的不安全感,尤其在兩岸軍力失衡的情況下,台海危機持續升級,人民開始有戰爭的憂患意識,尤其是尚未除役的後備軍力,大家都開始有接受徵召的預期心理,所以才有恢復徵兵的討論。
馬文君表示,這也代表台灣現行的兵役制度,似乎承受不起突如其來的軍事巨變,所以人民才會有所警覺,目前台灣兵役制度已邁向九成募兵的情況,義務役則只採取4個月的軍事訓練,而如此短期的訓練,是否有軍備實質效益,早已備受質疑,如今台海情勢嚴峻,台兵源能否在發生戰事時發揮戰力?在在讓社會大眾存疑。
馬文君認為,蔡政府若無法穩定發展兩岸關係,或許該審慎評估兵制度的調整,設法保持充足的兵力,目前國軍總員額是21.5萬人,依據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的趨勢,就人口結構來看,要維持軍隊年輕化,全募兵制實屬不易,既然蔡政府對兩岸衝突主張迎戰,至少在兵力的來源、軍備的部署要確實,若連人民都無法信任,迎戰恐怕淪為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