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方學者幾乎都同意,未來兩岸和平協議討論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北京方面如何面對“中華民國”的身分與地位問題。 |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來自台北,包括一位“國策顧問”、三位海基會顧問在內的兩岸統合學會,十三日在清華大學與北京方面重要學者就“兩岸和平協議”與“兩岸統合路徑”及“兩岸和平框架”等議題進行一整天的密集與深入討論。
台北方面出席的包括: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國策顧問”、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光國;“總統府”重要財經顧問、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理事長、實踐大學教授楊開煌;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謝大寧教授;海基會顧問、台灣競爭力論壇副秘書長謝明輝等七人。北京方面主辦單位為清華大學法學院與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參與者包括王振明院長、孫哲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主任饒戈平教授、全國台研會副會長許世銓與周志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兆亮、張新軍、呂曉杰,廣東省博羅縣政協委員陳勤浩等十餘人。北京國台辦官員全程參與。
有關兩岸和平協議部分,多數認為應包括下列四個重要部分,一、應是原則性與過渡性的規範協議;二、規範內容在確定兩岸定位、兩個政權之間的關係;三、應指出未來統合的發展方向;四、確立和平發展的機制,例如共組委員會等。
對於簽署的名義、具體的兩岸定位、是否簽署兩岸敵對狀態等問題則有不同看法,但是絕大多數認為未來的兩岸協議成為一法律文件,必須經過雙方立法程序確認。兩岸統合學會認為,應將兩岸定位為“整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憲政秩序主體的關係”,並應以“台北中國”與“北京中國”的對等名義簽署。這是基於平等及應讓台灣分享中國話語權的考量。北京方面有不少學者認為兩岸可依“一中原則”定位下的“一國兩區”做為兩岸定位的考慮。
雙方學者幾乎都同意,未來兩岸和平協議討論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北京方面如何面對“中華民國”的身分與地位問題。
在“兩岸統合路徑”與“兩岸和平框架”部分,兩岸統合學會認為兩岸目前在經濟、社會上已有密切的互動,但是兩岸之間的認同也在快速的往分離的方向移動。因此,除了現有的合作以外,兩岸宜透過機制(institution)的建立,以使雙方的互動得以往統合方向前進。
北京方面的學者也同意,兩岸和平框架與兩岸統合路徑是可以重疊的。胡六點即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框架。北京學者也認同兩岸統合學會所提出的七個構想,值得深入探討與推動。
北京學者了解到,如何推動兩岸統合路徑,以建構與鞏固兩岸的共同認同,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兩岸學者應在這些問題上儘量進行討論與研究。有學者認為,兩岸文字趨同化與兩岸食品安全共同體等構想,都可以儘快的開展。
清華大學法學院王振明院長在許世銓副會長的建議下,同意兩岸學者有必要以“歐洲統合經驗對兩岸的啟示”為課題進行跨兩岸的學術研究,以求為兩岸未來統合工作建立思想與經驗借鏡。
與會學者均同意,此次研討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雙方宜再進一步對兩岸和平協議等問題進行探討,做出具體建議,以供雙方政府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