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大教授張亞中表示,兩岸風險紅皮書,已經把兩岸關係視同是一個防衛性的邏輯,而不是一種進取性的增加台灣發展的工具。(中評社 劉冠廷攝)
|
中評社台北7月30日電(記者 劉冠廷)台灣官方上周末舉行的“經貿國是會議”決議,將盡速完成兩岸協議“國會”監督法制化,每年發表“兩岸風險紅皮書”,並建立大陸對台政經影響力評價系統。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昨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這整個思維邏輯是屬於防衛性的,也給人民傳達了一個對大陸恐懼的概念。
張亞中指出,在全球化時代裡,自由市場是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尤其是台灣這麼小的經濟體,在面臨全球經濟互動的時候,是沒有選擇權的,也就是大國制定規則,小的經濟體來順應這個規則。經貿“國是會議”提出台灣要加速參加TPP與RCEP的談判,這表示台灣主政者是有共識的,但是如果要全球經濟自由化的互動,換句話說在兩岸經濟的自由化,也是必然的選擇。
張亞中說,那既然是必然的事情,認何事情本來就會有風險與機會,而風險與機會是並存的,這取決於政府的因應能力,如果因應能力好,風險就是一個機會,因應能力不好,風險就是危機。所以關鍵不是台灣與大陸依賴的風險度有多高,而是這一賴度必然會快速增加。
張亞中舉例,就如同歐洲的荷蘭、比利時等小國家,是一定與周邊的德國、法國等大國互動,因此基於政治與經濟關係,台灣緊鄰中國大陸,必然會運用鄰近的經濟體去發展。可是台灣在這方面去把大陸定成風險的概念,為什麼不能說成是一個機會的藍皮書,卻先設定是一個風險的紅皮書,這在整個心態上,已經把兩岸關係視同是一個防衛性的邏輯,而不是一種進取性的增加台灣發展的工具。
張亞中認為,而“兩岸風險紅皮書”在形成精神意識形態的時候,會讓民眾產生防衛的感覺,把中國大陸當成是一個風險,而不會把中國大陸當成一個機會。這也給人民傳達一了一個對大陸恐懼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