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紀念辛亥百年,擔負歷史責任。 |
相信徐董事長是有感而發的,也主要是就經濟角度來說的。然我認為不應只限於經濟,政治或其他方面亦應如此。現在台灣,有些人動輒說,應該“以台灣為主體”,“以台灣利益為優先”,“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其心只有2300萬,而沒有13億,這是不好的,缺乏大局觀念。比如,在談到台灣前途時,有人就說“只有台灣2300萬人說了算”,實際上是指2300萬人中的他們那一部分人說了算。這就忽視了台灣的絕大多數人,更忽視了中國大陸的13億人,無形中也就剝奪了他們應有的發言權。這能行得通嗎?當然行不通。
所謂大局問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有整體觀念,也就是徐董事長說的要“以13億加2300萬人口”的宏觀腦袋來考慮問題。無論是整體或局部,現在或未來,經濟或政治,不能只考慮台灣而不考慮大陸,當然也不能只考慮大陸而忽略台灣。兩岸本來就是一家,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是外國侵略者把兩岸分開的,是不幸的中國近代史把兩岸分開的,也是歷史上腐敗無能的中國統治者造成的。現在,又有人欲挾美日以自重,把兩岸分割現狀長期化、持久化,這是不可能得逞的。我們,兩岸的中國人,決不會長期接受目前這種分割現狀。國民黨在這方面也負有歷史責任,作為台灣一個最大的政黨,將來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有責任推動這個問題的合理解決。
前途問題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國共兩黨幾乎主導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兩黨合則中國興,國民黨也興旺,否則就相反。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北伐的成功和勝利;第二次國共合作,有抗日戰爭的成功和勝利。目前海峽的國共兩黨有無可能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從而取得反獨與和平統一的成功和勝利?有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台灣已經有了一個民進黨,它對國共合作、“一個中國”是堅決反對的,最好“不要去刺激”它。我個人則不大以為然。正因為有了一個主張“台獨”、反對“一個中國”的政黨,使得中國有被長期分裂的危險,這個第三次國共合作才顯得更為重要。景陽岡上的老虎,你刺激牠是那樣,不刺激牠也是那樣,反正牠是要吃人的。如果你國民黨認為,自己放棄國共合作、放棄國家統一,民進黨就會不反對你,就會與你和好,就會不搞“台獨”,那未免太天真了!當然,我們也希望與民進黨合作,但只要它不放棄“台獨黨綱”,就是不可能的,兩岸人民也不會同意。
其實國共第三次合作,不是要不要進行,而是怎麼進行。這個合作,主要是靠行動而不是喊口號,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當時也主要是靠行動而不是口號。至於所說第一次或第二次合作的提法,那是後來的人加上的,當時並沒有什麼“第一次”、“第二次”的說法。現在所說的“第三次”合作,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它的可能性,不是讓你去喊口號,雙方當事者應該重視行動而不是口號。在這個意義上,我完全同意人們反對那種只喊口號不做實事的宣導者。
國號問題
新中國成立時,曾經出現過“國號”之爭,當時毛澤東主席曾主張延用“中華民國”國號,足見他對國號問題並非十分介意;而民主黨派則不以為然,主張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認為應該把兩個時代加以區分,最後還是採用了民主黨派的建議。
如今的海峽兩岸,在議論未來統一時,也出現了“國號”之爭。在國民黨內部或藍營內部,有些人力主保存“中華民國”稱號,認為不能讓這個稱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吞併了。民進黨人對此卻不是太積極,原因是這個所謂國號,他們可以利用,可以作為“過渡”,可以“借殼上市”。在一次鳳凰電視辯論會上,有一位傾向藍營觀點的加拿大籍華人學者竟沖著我說:“你們今天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到以後有一天想承認都來不及了。”很顯然,他是被一時的“台獨”氣焰嚇壞了,認為一旦分裂主義者宣佈成立“台灣共和國”,再回頭欲承認“中華民國”就來不及了。這位學者看來是反對“台獨”的,但卻過高估計了“台獨”勢力,看不出他們脆弱性和虛假性,也未看出自己這樣做的危險性。
解決方案,無非三者擇其一:一是延用“中華民國”稱號;二是維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號;三是以上兩者都不用,直接用“中國”兩字。大陸當然願意採用第二個方案,但為照顧台灣方面一些人的感情,我看可以採用第三方案。其實,國名也好,黨名也好,都不過是一個政治符號,不必過於計較,凡是歷史上產生的,也一定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消失。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歷史,出現過多少過國名、黨名,那一個不是過眼雲煙?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建國後不久,就曾在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談論共產黨和國家的消亡問題。問題的關鍵是要看實質上是否對人民有利,能否推動歷史的進步,不必過於計較或介意那些表象的東西,那些形式或名義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