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九合一”選舉看台灣社會的情緒化投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6 15:23:37


柯文哲獲勝是台灣社會集體情緒性投票的結果
  中評社╱題:從“九合一”選舉看台灣社會的情緒化投票 作者:肖楊(上海),上海台灣研究所兩岸研究室主任

  11月29日,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在縣市長部分,民進黨執政縣市由5個暴增到13個,國民黨則退守到6個。而在整個選舉中最受關注的台北市長選舉,則是以柯文哲的大勝收官。民眾對國民黨執政不滿固然是造成此次選舉結果的主要原因,但是民進黨在未做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卻可以擴大執政版圖,尤其是政治“素人”柯文哲獲得如此高票卻是台灣社會集體情緒性投票的結果。

  台灣社會情緒化對“九合一”選舉的影響

  (一)要教訓執政黨,卻選擇性地忽視民進黨的所作所為

  “九合一”選舉的競選過程中,民進黨大力宣揚所謂“票投民進黨就是教訓馬英九”在選舉過程中確實發揮了吸票效應。但是民進黨本身有何值得選民支持之處卻沒有人關注。

  馬英九的施政不彰與民進黨在“立法院”為反對而反對有著密切關係。尤其是針對兩岸服貿協議,民眾在民進黨的刻意誤導之下只關注所謂“30秒通過”的“黑箱操作”,卻沒有思考為什麼之前兩岸服貿協議會在“立法院”延宕9個月。特別是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在投票前發生氣爆事件和登革熱爆發、台南市有北海油脂出售問題油、屏東市則是頂新“餿水油”的發源地,但選民都選擇視而不見。民進黨縣市長的監管疏漏最後都變成馬英九執政當局的錯誤。

  (二)不滿島內施政,卻無限度地擴大到馬英九的所有政策

  民眾對馬英九當局的不滿實際上主要集中在其內政,如“核四”爭議、油電雙漲、復征證所稅、年金改革、12年“國教”,到食品安全問題以及各縣市執政首長弊案頻傳。

  但是在選舉過程中卻被民進黨無限擴大成馬英九的所有政策都是錯誤的,包括兩岸政策和對外政策。而民眾在民進黨的引導下也主觀地認為馬英九“無能”。結果島內失業率下降到近六年新低①、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拉動台灣經濟成長以及馬英九以兩岸關係高於對外關係定位的“活路外交”取代陳水扁時代的“金援外交”、“烽火外交”,不僅維持了“邦交國”數量,而且擴大了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等等,都被掩蓋在所謂“無感”的大幕下。

  (三)反感貧富差距,卻一邊倒地只將藍營政治家族視為“權貴”

  柯文哲以“庶民對權貴的戰爭”的選戰策略其實不是新策略,陳水扁當年對馬英九用過沒有成功,鄭文燦2009年對吳志揚用過,也沒有成功。但是此次柯文哲成功了。而且不僅柯自己成功,“反權貴”的效應還擴大到國民黨原本擁有優勢的新北、桃園、嘉義市,國民黨政商家族後代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只要套上“權貴”的緊箍咒,朱立倫的政績、陳以真的清新、吳志揚的努力都變成過眼雲煙。

  而實際上蔡英文的家族也絕對算得上“富貴”之家,陳水扁的兒子、謝長廷的兒子也都可以選上議員。似乎在台灣民眾眼中“權貴”是國民黨的“天然成分”。民進黨再富、再貴也是“草根”。

  (四)追求“小確幸”,卻盲目陷入畫餅充饑式地“造神”

  “小確幸”是2014年台灣社會的熱門詞,但是希望追求微小而確實幸福的台灣民眾,卻不斷陷入虛幻的“造神”運動。對現狀的不滿,讓很多人希望有一位“大神”可以拯救蒼生。先有賴清德被線民封為“賴神”,後有9個月前還是開口不離“葉克膜”的醫生柯文哲因為一場選舉被送上神壇,從柯P變成“柯神”。感恩原本應該是“造神”的首要情結,誰拯救人民於水火,誰就是“救星”,進而把感恩變成自願的崇拜。但是目前島內被稱為“神”的,卻更多基於民眾的想像——先在國民黨的對立面設置一個神位,再把一個非國民黨人放入其中,封其為“神”。而“神”之所以能為“神”,不是因為其已有的功績,而是民眾想像其未來可能會做什麼。畫餅充饑式地“造神”讓“神龕”上的人演得賣力,台下的人更拜得忘情。

  台灣社會情緒化投票的緣由

  (一)國際“新公民運動”興起造成全球性的反政府風潮

  在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下,資本膨脹的速度遠遠超過薪資積累,造成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新公民運動”在全球範圍興起。近年來影響全球的重要社會運動,包括“佔領華爾街”、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東歐的“顏色革命”。2014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訴求反經濟整合的民主極右派政黨在法國、英國等國家均取得第一高票。9月,蘇格蘭獨立公投,訴求改變的蘇格蘭獨派聲勢一度領先。這些都對台灣島內起到了示範效應,整個島內社會也醞釀形成了一股反政府力量,而國民黨作為執政黨自然是這股反政府風潮的矛頭所向。

  (二)島內民眾尤其是國民黨支持者對現狀不滿的情緒達到頂點

  2012年以來,國民黨不僅掌握執政權,還在“立法院”佔據多數席次。原本“完全執政”的馬英九應該扮演舵手角色,帶領台灣發展,但結果卻是馬英九始終被各種問題牽著鼻子走,危機處理多過政策推進。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從反“核四”遊行,到因洪仲丘事件引發的“白衫軍”行動,再到今年的“太陽花運動”,都顯示了民眾對馬英九當局的不滿。然而馬英九當局卻沒有足夠重視社會的反彈情緒,也沒有能夠及時疏導這種不滿。尤其是國民黨內部的“馬王之爭”,讓“只知搞政治鬥爭、無心拼經濟”②成為民眾對國民黨最深刻的印象。最後,國民黨把選舉勝敗寄希望於藍綠對決,但藍營支持者“含淚不投票”就是國民黨內鬥不滿的最好證明。當整個台灣社會的不滿情緒達到頂點,“要出氣”大於“要出路”時,用選票教訓國民黨的情緒化投票就成順理成章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