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努力塑造台灣的“區域和平維護者”形象
過去幾個月中,在東海、南海緊張局勢持續加劇的過程中,台灣當局一再公開宣稱,“通過和平談判”處理爭端。馬英九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更是對“和平談判”的突出強調。雖然東海、南海爭端的有關各方,在爭端加劇的同時,也都宣稱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處理爭端,但惟獨台灣當局不僅鼓吹“和平談判”,而且提出了較為全面的“東海和平倡議”,顯示對和平解決爭端的格外重視。實際上,台灣並沒有真正捲入過去幾個月不斷激化的東海、南海島礁主權歸屬的爭端。而且,儘管台灣佔有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太平島,圍繞釣魚島主權歸屬與日本屢有爭端,但實際上相關各方並不重視台灣的地位和影響。所以,台灣當局積極鼓吹“和平解決爭端”,與其說是推進相關爭端的和平解決,毋寧說是塑造台灣的“區域和平維護者”形象,並由此顯示台灣的“積極參與”。可以說,這是在現實形勢下對台灣有利的最佳選擇,但效果如何,很不確定。其實,2008年5月馬英九開始執政以來,改變台灣的“麻煩製造者”形象,塑造“區域和平維護者”形象,就一直是台灣對外政策的重點之一。如果說,在馬英九第一任期中,這一重點主要置於對台海局勢的處理方面,那麼現在,在台海局勢明顯緩和,而東海、南海緊張局勢持續加劇的形勢下,必然將這一重點轉而置於處理東海、南海局勢方面。努力塑造台灣的“區域和平維護者”形象,直接關係到台灣成為處理東海、南海事務“積極參與者”,以及凸顯“中華民國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這兩個政策目標的實現。所以,這一政策措施,在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局勢主要政策措施中,居於核心位置。
3.鼓吹以多邊方式處理爭端和國際干預爭端
過去幾個月,東海、南海緊張局勢不斷激化以來,台灣當局一直鼓吹通過多邊方式處理爭端。馬英九的“東海和平倡議”,明確針對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各方”,包括“各方應自我克制”、“各方應擱置爭議”、“各方應遵守國際法”、“各方應尋求共識”、“各方應建立機制”等,實際就是鼓吹以多邊方式來處理爭端。台灣當局外事部門為說明“東海和平倡議”發出的新聞稿,則更進一步強調,“由於東海區域位居太平洋海空交流樞紐,攸關亞太區域乃至世界安定與和平。為避免東海區域陷入不穩定狀態,東海爭議宜通過多邊機制以和平對話方式解決爭端”。台灣鼓吹以多邊方式處理爭端,就是力圖改變長期以來,台灣在東海、南海中被“邊緣化”的局面,以得到“話語權”,成為“參與者”。台灣還鼓吹國際干預爭端。8月20日在接受日本NHK電視台採訪時,馬英九表示,日韓領土爭議要到國際法庭訴訟(實際這只是日本單方主張,韓國並不接受——筆者注),“不知道釣魚台議題上,有沒有同樣的機會,使用國際法以及和平方式解決爭端”。這同樣是出於爭取台灣“話語權”、“參與權”的需要。並不在於多邊方式和國際干預能否實現,以及對於處理爭端是否有效,而是在於當前的局勢中台灣有所表現。但在現實的情況下,台灣有所表現也沒能贏得“話語權”和“參與權”,“東海和平倡議”提出後,僅在台灣島內有所回應,而且很快就平復了,爭端相關方則幾乎沒有認真回應。
4.公開拒絕兩岸聯手行動,謹慎維護台日關係、消除美國疑慮
隨著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的激化,兩岸三地聯合保釣,兩岸聯手維護南沙群島主權,不僅在兩岸三地引起了強烈共鳴,而且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尤其是日、美的關注。8月20日馬英九在接受日本NHK電視台採訪中明確表示,無意“聯陸抗日”,即不會出現“兩岸三地聯合保釣”的局面。對於兩岸聯手維護南沙群島主權,例如保衛太平島安全,台灣當局早已表態不可能。馬英九公開拒絕兩岸聯手保釣,一是擔心所謂的“沾惹”大陸的“統戰目的”;二是擔心損害日台關係,並消除美國相關的疑慮。實際上,謹慎維護台日關係,正是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激化以來,台灣當局採取的一項主要政策措施。2008年5月馬英九執政以來,以“親美友日”作為其基本的“外交方針”,日台關係明顯密切化。馬英九在接受NHK電視台採訪時稱,“我們非常重視與日本的關係,這一段時間也是40年來雙方關係最好的時候”,明顯表現了對維護台日關係的重視。實際上,台灣當局已採取一系列措施,以維護台日關係。8月5日馬英九提出“東海和平倡議”之前,已告知日本;台灣防務部門高官公開宣稱,台日在釣魚島有良好默契和通報機制,日本政府和台灣仍會遵守暫定執法線;台灣媒體透露,台灣國安機構一旦評估台灣保釣活動將嚴重影響台日關係,就將動員各權責機構全力防堵。而且,從根本上說,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正是為了有效地維護台日關係。但日本卻另有考慮,已經公開予以拒絕。顯然,在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不斷激化的形勢下,台日關係走向何方,主要將由日本的政策決定,而台灣當局的願望和政策,將只有很次要影響。
政策效果展望分析
1.在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台灣的地位將有不同程度的有限增強。
可以預料,在當前和未來時期的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台灣的地位將有不同程度的有限增強。由於台灣當局一再明確強調對釣魚島擁有主權,所以台灣在爭端中的地位將有所增強;但又由於台灣當局主要是口頭宣示,所以地位的增強明顯有限。由於台灣當局加強在太平島的火力配置並進行實彈演習、安排高官和民意代表赴島考察,所以台灣在該島的地位將有明顯增強。但從總體上看,台灣地位的增強有限,因為僅局限在太平島地位的增強。增強台灣在東海、南海相關島礁主權歸屬爭端中地位的政策,是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局勢的政策中,最務實的一項。因為其目標和措施,與台灣的實力沒有大的差距。但是受外部環境和台灣實力的影響,台灣只可能有限增強地位。不過這將仍然是其相關政策中成效最明顯的部分。
2.台灣當局不可能在東海、南海事務中贏得“話語權”,更不可能成為“積極參與者”。
爭取在東海、南海事務中的“話語權”、成為“積極參與者”,是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政策中佔第一位的目標,而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公開宣稱“不與大陸聯手”以及其他措施,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但是,這一政策目標和相關的措施,完全脫離實際,因而將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台灣一直與日本存在釣魚島爭端,並且一直控制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太平島,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幾十年的東海、南海爭端中,台灣不僅“被邊緣化”,而且可以說被“完全置身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東海、南海爭端中,台灣由於不具備國際法主體身份,因而從來不被視為“當事方”。例如,在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爭端中,即使台灣一直控制太平島,但各聲索國從來都不把台灣視為相關的一方,所以台灣也無從參與有關的事務。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多年來台灣對於東海、南海爭端基本上不作為,因而形成了台灣“自我邊緣化”的局面。在釣魚島主權歸屬爭端中,作為台灣地區前領導人的李登輝,竟然聲稱“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陳水扁當政時則對台灣民眾的“保釣”活動嚴加限制。馬英九執政以來,雖多次宣稱擁有釣魚島主權,但真正關注的是台灣的“捕魚權”和不損害日台關係。至於在南沙群島主權歸屬的爭端中,台灣不僅一直只限于控制太平島,而不涉及其他,而且在很長時期內,實際上是不斷自我削弱對太平島的控制,直至撤走駐島軍隊,代之以“海巡署”人員。可以理解台灣當局以爭取“話語權”、成為“積極參與者”,作為應對東海、南海局勢政策的第一目標的意圖。但必須指出,這完全脫離了台灣的現實狀況,台灣的實力和國際環境都無法支持台灣的這一意圖,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台灣這一第一位的目標,完全不可能實現。同時,台灣採取的主要措施,也完全不足以保障實現其第一位的目標。“東海和平倡議”8月5日提出,日本8月7日就公開拒絕,即證明台灣主要政策措施的無效。可以預料,由於台灣不可能贏得“話語權”、成為“積極參與者”,所以,未來時期中,在東海、南海事務中,台灣將繼續被“邊緣化”,甚至這一局面可能更甚。
3.台灣當局將堅持不在東海、南海爭端中與大陸公開、正式“聯手行動”。雖然台灣當局的作為不能阻擋兩岸民間的,以及事實上的相互支持、配合,但這種作為將對兩岸政治互信有所損害。
在東海、南海爭端中,堅持不與大陸公開、正式“聯手行動”,是台灣當局的既定政策。實際上,台灣當局把這一政策,作為應對東海、南海局勢中,保持台灣“自主”地位,並維持日台密切關係、消除美國相關疑慮的基礎。所以,儘管世界範圍的華人,以及台灣島內,都有強烈呼籲,但台灣當局勢將長期堅持,在東海、南海爭端,不與大陸公開、正式“聯手行動”。可以預料,由於台灣當局的堅持,在很長時期內,都不會形成兩岸在東海、南海爭端中,公開、正式“聯手行動”的局面。這一局面將不會在東海、南海爭端中,對於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造成實質性傷害。不僅因為在東海、南海事務中,台灣一直被“邊緣化”,還因為兩岸民間性的,以及事實上的相互支持、配合,將難以被阻擋而始終存在。但需要提醒的是,台灣當局的作為將對兩岸的政治互信有所損害。雖然大陸官方可以對這些作為不予置理,甚至可以有某種程度的理解,但大陸民眾在感情上卻無法接受。特別在一些突發情況下,如果台灣當局的言行與大陸民眾的期待出現大的落差時,肯定將對兩岸的政治互信帶來不可低估的衝擊。如果出現這種局面,不僅對兩岸關係不利,而且對台灣在爭端中的地位有直接的不利影響。無論台灣當局是否承認,在釣魚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歸屬爭端中,大陸對台灣有著無可爭辯的重大保護作用。以太平島為例,如果不是大陸的重大影響,台灣即使增加火力配置,也難以抵禦有關聲索國的壓力。所以,台灣當局對於在東海、南海爭端中不與大陸公開、正式“聯手行動”的政策,應有更全面、細緻的考慮和執行時更縝密的安排。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0月號,總第1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