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在未來很長時期中,世界國際形勢深刻而複雜的變化都將持續進行,中國國際地位和作用將不斷增強;它們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重大影響,也將一直表現出來,並且將不斷有新內涵、新形勢。所以,準確判斷與把握中國的國際環境及其變化,將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大任務之一,而堅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則是確保完成這一任務最基本的指導原則。
避免把外部矛盾的矛頭引向中國,不要成為世界的矛盾焦點,是持續保持中國和平穩定國際環境的最基本指導原則
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二十字方針後,二十多年來一直爭論不斷。但是,對發生的爭論進行梳理就可以發現,其實爭論基本沒有涉及二十字方針的“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也基本沒有涉及“有所作為”,實際上,爭論完全集中於“韜光養晦”。在最激烈廣泛的第三次爭論中尤為突出。主要是:中國是否需要韜光養晦,特別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實力大為增強,同時面臨新的“國際圍堵”,是否還需要、還能夠繼續韜光養晦。實際上,這是從二十字方針提出就一直存在的,關於中國外交的深刻分歧。
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是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大國,特別是1978年以來的三十多年中,中國保持了世界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增長,已經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國開始新一輪現代化過程以來,中國就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熱點。可以說,這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發展變化始終牽動著世界。這樣的背景決定了,如果把外部矛盾的矛頭引向自己,中國將極容易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而這必將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可能毀於一旦。所謂把外部矛盾的矛頭引向自己,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不是指與相關國家偶然發生的摩擦、衝突,這些摩擦、衝突即使有的達到較嚴重程度,也只有局部意義和影響,而是指在當前和未來時期的世界上,中國宣示並以實際行動對抗破壞、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以及國際體系,並且力圖建立中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以及國際體系。顯然,如果中國採取上述的方針和政策,那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必將以對抗取代合作,以爭奪取代對話,從而把外部矛盾的矛頭都引向自己,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實際上,如果說1978年之前,中國曾經堅持對抗、破壞、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國際體系,那麼1978年以來,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即提出二十字方針以來,中國強調的,並積極實行的是,參與、運用現有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和國際體系,同時爭取推動使之更合理、更完善,這首先為中國持續、較快發展爭取了機會、創造了條件,中國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之一,並且實際上是由此獲益最大的國家之一;其次這是在冷戰後世界國際形勢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中,以及在中國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中,中國得以長期保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基本保證。
過去三十多年中,由於堅持了二十字方針,特別是堅持了韜光養晦,中國贏得了持續、較快的發展,贏得了較鞏固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當年提出並實行二十字方針時,中國正處於新一輪現代化進程的起步階段,國力較弱,國際地位和作用較有限。所以,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中國能否繼續堅持韜光養晦,必然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國際上,中國面臨日益強烈的質疑,以及同時出現的日益明顯的牽制,甚至遏制;國內,既有人因國力加強、國際地位和作用增強而浮躁,也有人面對國際質疑、牽制、遏制的強化而激烈反彈。但是,中國必須繼續堅持二十字方針,特別是繼續堅持韜光養晦,而且也完全可以繼續堅持。首先,中國的經濟轉型、改革深化和實現更宏偉的發展目標,決定了中國更強烈的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其次,在世界的國際形勢持續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中,和平、發展、合作的潮流始終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為中國更全面深刻地參與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國際體系,並獲取更重大利益,不斷提供了新機遇,中國必須對之更加堅定;第三,中國國力的加強、國際地位和作用增強,是中國參與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國際體系,獲取更重大利益的更有利條件。所以,可以肯定,在經歷強烈爭論後,中國必將更堅定地堅持二十字方針,堅持韜光養晦。
認識和把握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辯證關係是塑造與發展中國現代化必須的國際環境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原則
上一世紀90年代初提出20字方針以來,一直有人把“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割裂,甚至對立。這在三次爭論中,特別是2010年以來的第三次爭論中,表現尤為突出。他們不僅堅持認為“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不可同時併存,而且認為在中國國力持續加強、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的新形勢下,“韜光養晦”必須被“有所作為”取代。這些看法不僅直接反映了,對於“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片面、膚淺認識,而且在深層次上反映了,對爭取和鞏固中國現代化進程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錯誤認識。
一些人始終把“韜光養晦”和“無所作為”等同,甚至與“軟弱無能”、“退讓妥協”等同,視為完全消極、被動的“避戰”方針。但實際上如前所述,從提出的初衷到二十多年推行的實踐都清楚顯示,“韜光養晦”只是不挑戰、不對抗現有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國際體系,這完全不同於一些人所理解的“無所作為”、“軟弱無能”、“避戰”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不挑戰、不對抗的同時,積極爭取參與、還要對之運用和完善,以爭取中國的最大利益;或者說,不挑戰、不對抗,正是為參與、運用、完善創造機會和條件。這不僅充分表明了,在實質上“韜光養晦”是積極、主動的方針,而且充分表明了,“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完全不是對立的不相容關係,而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認識與把握這一辯證關係,是中國塑造與發展現代化進程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原則。現在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國際體系,是世界在長時期中,主要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逐步形成的。儘管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和不公正,但同時也為世界的穩定與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證,蘊含著諸多機會。中國對之不對抗、不挑戰,並對之積極參與、運用和完善,正是在世界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中,順勢而為,塑造與發展中國現代化進程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過去二十多年的實際事態發展,已經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可以預料,在未來很長時期中,世界形勢深刻而複雜的變化將持續進行,而中國國力持續加強、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將在對世界產生更重大影響的同時,成為影響中國國際環境的最重要因素。在這一新形勢下,更深刻地認識、更準確地把握“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辯證關係,對於塑造和發展中國現代化進程必須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必將有更重大的意義和指導作用。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是在新形勢下積極把握二者辯證關係的最佳方式。
堅定地堅持貫徹執行二十字方針,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中國建設成新型大國,提供可靠的戰略指導和支撐
二十字方針提出以來的二十多年,中國外交取得了空前成就,贏得了持續、鞏固的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必須的有利外部條件。但二十多年中,對於二十字方針的質疑、爭論從未停止,有時還十分激烈,這反映了人們認識存在深刻分歧。在最深層次上,這些分歧表現了人們對於中國應成為什麼樣的大國的截然不同的認識。這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於2011年、2012年發生的,關於二十字方針的第三次爭論中表現尤為清晰。對二十字方針,特別是對韜光養晦表示強烈質疑的人,通過對韜光養晦不同形式的否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實際上他們認為中國應成為美國式的霸權大國。在他們的觀念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取代美國,即推倒現有的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和國際體系,並在中國主導下重新建立之。但這完全不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也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在關於二十字方針的第三次爭論中,有人提出“韜光養晦不是戰略而是策略”的論點,並據此進一步提出,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這一策略必須改變。這是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論點。因為從二十字方針提出之時開始,它就明確地是“方針”而不是戰略,當然也不是策略。方針是為實現戰略目標而提出的指導原則,為制定實現戰略目標的政策和策略,提供思路和依據。在這個意義上,二十字方針確實具有戰略性,而居於比政策和策略更高的層次。顯然,二十字方針從屬於並服務於,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並保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這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外交戰略目標。只要這一目標不改變,二十字方針就不會,也不應改變。在更深層次上,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二十字方針還逐漸有了重要的新內涵,即這一方針還將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把中國建設成新型大國,提供戰略指導和支撐。如前所述,中國不會,也不可能成為美國那樣的霸權大國;而將成為,也必然成為世界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大國。這一新型大國的對外關係和對外政策方面,將必然以二十字方針為指導和依據。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成為一個熱愛和平、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合作、努力推動各國共同繁榮的大國。
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宏偉目標。為確保目標的實現,鞏固和發展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具有更加突出的意義和影響。未來時期中,世界國際形勢的變化更加深刻、複雜,而中國發展和強大對中國國際環境的影響,也更加重要、明顯。所以,堅定地貫徹執行二十字方針,在新形勢下將具有更突出的意義。中共十八大報告中,對於未來時期的中國外交,有全面、系統的闡述和規定,既充分表現了中國外交政策基本內涵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清楚顯示了中國外交政策具體內涵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二十字方針的重要影響,在其中清晰可見。可以肯定,在中國未來更重大的發展中,無論是對於中國外交政策和策略的指導作用,還是對於中國發展為新型大國的塑造,二十字方針都必將發揮更積極的重大影響。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