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創新性的結構調整、變化,直接為兩岸關係理論創新提供了保證,而《中評》創新性的功能調整變化,同樣為它提供了保證。實際上,作為創新性結構調整、變化的中評社的設立和發展,同時也是創新性的功能調整變化。現在,中評社和《中評》月刊已形成明顯的相輔相成之勢。如果說中評社以快速、內容豐富取勝,《中評》則以系統、深刻的分析和理論論述取勝。網路媒體與紙質媒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同為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可靠保證。
積極參與並獨立開展兩岸的交流、交往實務,突破了媒體的傳統功能,是《中評》創新性功能性調整、變化的重要表現。多年來,《中評》與中評社不斷積極地參與、贊助多方面的兩岸交流、交往活動,而且獨立開展了富有特色的相關活動。從2010年7月啟動的以遍訪台灣全部319個鄉鎮為目標的“台灣走親”活動,就是其中最有特色和影響的。這些創新性的功能性調整、變化,也集中地表現了《中評》創刊以來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及其對兩岸關係理論創新不可低估的保證作用。
可以認為,《中評》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正是《中評》使命感和理念,在深層次上的表現。不誇張地說,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已成為《中評》的靈魂和品格。2006年4月,創刊百期的《中評》卷首語強調,“湯銘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們沒有理由停留,沒有理由休憩。求新、求變、求發展、求進步,是我們永恆的信念”。這是《中評》的自勉和承諾。由此,人們可以對《中評》的未來充滿信心,對《中評》將為兩岸關係的理論創新,做出更重要貢獻充滿期待!
(本文作者郭震遠為《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