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吳惠蘭:香港服務業要走創新的道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4 12:25:25  


 
  我們在設計方面也有提供全面的支援計劃,成立了“設計智優計劃”,支援各項推動設計發展的項目。我們每年舉辦的設計營商周更取得驕人的成績,越做越好,現在已經在國際間建立了品牌,設計只以能參加香港設計營商周為必不可失。前兩年分別邀得意大利、荷蘭合辦,今年我們會與法國合作,明年則與日本合作,是設計行業公認的國際盛事。在已有“設計之都”之名的基礎上,再邁向把香港提升為創意之都。

  至於動漫和網上遊戲等新興產業,現時內地有很多的網路遊戲和卡通人物都很受歡迎,若能打開內地市場將會是商機無限。我們擁有不少具備這行技術的人才,要發展離不開祖國的龐大市場。

  政府創造硬體條件支持創意產業

  劉迺強:動漫業你們會有些什麼新的政策出台呢?

  劉吳惠蘭:我們有很多出色的漫畫家,也拿過不少獎項,但需要培植接班人。這個是網路的年代,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年青一代皆掌握電腦技術。但由於數碼技術所需硬體相對昂貴,我們在數碼港設立的數碼媒體中心,就大派用場,中心設有最先進的電腦軟硬件可製作多媒體數碼匯流、影像製作、虛擬實景、三維視像、動漫CG等,中心提供租用甚至免費使用的服務,還舉辦培訓班提供廉宜辦公室等,讓同道的創業青年人,結成組群,互相交流,激發思維。要把創意轉化為產業,就要設想一盤生意模式,數碼港會為他們提供所需支援,如有關保護知識產權的法例、申請版權等,以及為他們安排機會接觸投資者。

  除此,為了讓年青人多接觸及瞭解視覺藝術。我們從電影發展基金拿出一部分資金製作了教材,放進高中課程。除了學校課程,我們希望鼓勵年輕人多跟社會接觸,而不要只埋首書本,“334”學制(即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學)和通識教育是一個好的契機,可幫助年輕人活學活用,活學的過程包括擴展視野,所以我們也有資助學生到外國實習交流。

  業只方面,要瞭解他們的需要,從而提供適切支援。從事設計的,最重要有地方展示他們的作品,我們計劃活化荷里活道的舊警察宿舍,打造成一個創意文化的聚集地,不單要引入創意人才,還要讓他們的創意構思向市民和遊客展示。譬如透過舉辦時裝表演設置“香港設計廊”來推廣我們香港設計師的精心作品。

  建築也是創意的展示,政府連續兩屆資助建築師學會到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讓香港建築師的成就展示在國際建築只的平台,我們應用的建築技術其實不但是設計本身,物料、環保、節能等等,都給予建築師很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香港那麼小的地方,要容下700萬人居住,我們的建築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還有出版只,我覺得印刷也是我們需要鼓勵的一個創意產業,你看書本的設計,所用的紙張和釘裝等等,都包含無限創意。

  特首提出的六大產業,還包括創新科技。有很多批評說我們在科研方面投入不夠。對比歐美先進國家,我們的確不多。但是不是因為香港沒有人才做科研呢?我想未必,我們的大學內有的是人才,科研成就也不少,他們從事尖端科研,也有應用科研。

  科技大學朱經武校長說過,有很多尖端技術有待應用,但有沒有企業可以承接得到呢?香港企業98%是中小企業,資本有限,成立自己的科研部門相信有難度,針對香港的產業結構,我們成立了5所研發中心,包括汽車零部件,物流管理系統的研發中心,後者對香港物流業的發展尤為關鍵。此外,我們應用RFID,即無線射頻技術,成績斐然。“八達通”卡揚名海外,我們機場處理行李系統也是應用無線射頻技術,這都是香港成功研發的技術應用,只不過是大家忽略了。

  香港人對科技水平有些自我低估

  劉迺強:我們香港人有點低估了我們科技,其實我們是很成功的。

  劉吳惠蘭:對,為甚麼我們下了這麼多功夫,社會卻感受不到呢?我相信可能需要多做一點宣傳,以我們的科技園為例,需要提高市民對科技園的認識,科技園舉辦的開放日、和與學校及團體舉辦的活動有助提高科技園的知名度。

  我們亦要透過多講、多引成功例子給那些默默耕耘,不斷努力的人鼓勵和肯定。

  劉迺強:是的,有的全世只都知道的香港的成就,反而我們香港人自己不知道。

  劉吳惠蘭:對,我外訪時接觸到的人無論是官、商還是民間,都對香港有高度的評價,我們需要繼續努力,讓香港市民也看到我們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劉迺強:我想提一下,我們跟內地合作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融合問題--“Integration Without Harmonization”--在融合中協調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很多標準跟內地都是不同的,比方說什麼叫做生物科技,其實大家說的都不一樣,我們不需要再創一個自己的系統出來。

  劉吳惠蘭:說起標準,正好帶出檢測認證有關的工作。特首將檢測認證納入六大產業,加以推動,我們已宣佈會成立一個測檢局,9月底召開第一次會議,用6個月時間製訂一個三年計劃,推展這方面工作。

  我們首先要清楚現時行業的具體情況,其次是測檢的標準,一定要符合國際標準,商品貨品的貿易才能流通,香港一定要達致最高的標準,測檢工作要確保可信性和可靠性。

  隨著食物標籤法實施,測檢只可以為入口商提供測檢服務,確認標籤標示的成分。有很大的商機。

  劉吳惠蘭小檔案

  劉吳惠蘭女士在2008年7月12日獲任命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於1976年10月加入香港政府政務職系,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曾任信息科技及廣播局副局長、市政總署署長及食物環境衛生署署長,並於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間先後出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常任秘書長(環境及運輸)、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通訊及科技)等職。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11月號,總第14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