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有志氣,要創業,只要說得出能賺錢的行當,幾乎都已經被財團壟斷了。市上又再不容許小販擺賣,唯一出路只有挨貴租,開間小舖,朝十晚十,全年無休,連上廁所都要掛牌說馬上回來。跟過去不同,小店經營,大多只能賺自己的人工,從來都沒有發大達的指望;生意不好,只有自嘆倒黴,結業拉倒。但只要還有點利潤,或者情況看好,不出兩年,業主又要加租了,連少許禾青都被人割掉。創業簡直就是自虐狂,所以必然越來越少人幹。
十年前我還大力鼓吹青年北上發展。今天香港的80後、90後還如何能北上?北上打工,工資只是香港一個雇主要供食住的菲傭的一半左右。更不說要還債了,如果要拿錢回家分擔父母的財務支出,那就連想都沒得想。就算他一切都豁出去,一定要往北發展,不論老闆是香港人還是內地人,只要有選擇,同樣的薪酬,他們也多數會雇用內地人。香港青年對內地的認識,充滿著傲慢與偏見,大多心理不平衡;起碼內地青年不會自覺屈就,普通話說得好多了,而且更懂得國情。
沒有錯,香港並非全部都是這樣的居民。但首先他們是大多數,其次這大多數跟富足、懂國情、有國際視野的精英們有著十分明顯的區隔,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互不聞問。不但如此,這大多數的青年對這少數人越來越看不過眼,認為他們代表著假主流的“中環價值”,需要打倒。
“坐困愁城”這四個字,應該是當前80後、90後心理的最貼切的寫照。這種感受,確實不好過,但似乎怨天尤人,反對官商勾結,憎惡“國語人”和他們所有不好象徵和根源的共產黨,罵罵政府之外,也沒有其他出路。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香港條件十分好,情況也不太壞,所以直到今天,儘管某些激進的反對派天天喊“革命”,所謂“溫和”的反對派也想以“和平”的手段變天,不過始終得不到群眾的響應,香港就是鬧不起來。
但是回個頭來看看,香港今天這局面,困局的出現完全是這些80後、90後的錯嗎?香港市民普遍知道不是,所以大都同情他們,對他們持寬容的態度。有些年青人製造這麼多噪音、喊得這麼響,他們自己有時都未必自覺,目的其實只是想告訴我們這不是他們的錯,錯在社會;並且正在乞求大家給予援手,把他們從這愁城中解放出來而已。
另一方面,我們也大可毋須悲天憫人地去可憐這80後、90後的青年,要發善心幫助他們解困。很簡單,這是擺在香港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這障礙如不能合理地清除,好一段時期大家都休想會有好日子過,而香港也會於關鍵時刻,錯過了自我發展和對國家民族發展作出貢獻的重大機遇。
需要為香港的未來作思考
客觀來說,任何一個社會,都要讓成員快樂,要提供機會讓大家能有所發揮,能有奔頭。回歸以來,由於種種原因,為政者就是忽略了年青一代發展的需要,甚至忽略了廣大市民發展的需要。影響所及,香港市民一般都覺得這個社會沒有希望,並且日趨不滿。
這是香港未來不能不面對的問題。很可惜,直到今天,我們大都埋首沙中,政治精英,包括中央和特區政府,以至自命是民意代表的政客,和社會評論員等等,充其量也只見到樹木,見招拆招,未能直面問題的根源。趁未來一年多是競選的高潮,大家正好都需要為香港的未來作思考和辯論,我將於今後幾期,詳細探討如何為香港社會回復希望和活力。
注釋:
(注1)全球創業觀察香港及深圳研究報告2009,http://www.gemconsortium.org/download.asp?fid=1113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7月號,總第16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