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雙方的互動必須以兩岸同胞的福址為出發點 |
中評社╱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述的演化歷程 作者:沈惠平(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
作者指出,從近幾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演化歷程中,大陸對台政策在“和平統一”基本方針的基礎上向“和平發展”的轉變,是通過理論創新這種方式實現的,其宗旨是為了提升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因如此,兩岸雙方的互動必須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基本出發點和根本歸宿,以促進兩岸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實現民族復興為目的。
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
近年來,特別是2005年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推出一系列對台工作新論斷、新政策、新舉措,形成對台戰略新思路。2005年3月,胡錦濤在《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中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這一講話體現了胡錦濤對台政策思想中和平發展的基調。之後胡錦濤又針對台海形勢變化,就保持台海地區和平、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統一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2006年4月胡錦濤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觀”。胡錦濤強調,應該站在歷史的新高度來審視和處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2007年10月,十七大將“和平發展”正式作為中國共產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胡錦濤在黨的報告中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台灣島內輿論認為,大陸“首次正式將和平協議納入黨內指導性文件,具有重大意義”,除包含“‘防獨’重於‘促統’”的意涵外,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終局論述”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過渡論述”的改變,透露大陸對兩岸思維風格的轉變。①至此,一方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論斷完成了提出、形成、發展的階段,進入不斷完善階段;另一方面,大陸已初步形成了以和平發展為核心、以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為平台的新時期對台政策體系。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胡六點”是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對改革開放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江澤民“八項主張”等解決台灣問題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在2005年3月“胡四點”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台灣問題論述的基礎上,在近幾年對台工作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對台方針政策的新論述。在台灣政局發展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處在難得的歷史機遇的關鍵時刻,“胡六點”指明了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的方向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有效途徑,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決心和誠意。這是指導新時期對台方針政策的綱領性文獻。“胡六點”的發表和台灣方面善意的回應,表明兩岸關係確已步入“和平發展期”。和平發展是大陸對台政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大陸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對台政策的基調和核心。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一貫堅持的方針。新的歷史條件下,胡錦濤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觀”,明確了當前和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和思路。
綜上所述,進入新世紀,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成為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兩岸加快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也使兩岸面臨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大陸果斷地在堅持“和平統一”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岸應該大力“和平發展”,並且應該把“和平發展”作為當前兩岸關係的主題。“這就是說,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謀求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是實現國家利益、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絕不是什麼權宜之計。”②從上述認識出發,中國大陸更加深入瞭解台灣歷史與社情民意,更加努力摸索兩岸關係變化的規律,並不斷解放思想適應新形勢,以實際行動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動因
在上述政策變動的表象之下,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所發生的深刻變化。總結兩岸20多年來政治或社會交往的歷史,“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是發展兩岸關係的第一準則。近年來,大陸開始重新認識維持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現狀的意義,把“和平發展”擺在對台工作的首位,加強了對兩岸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特別是加強了對台灣島情的調查研究,並在全面深刻認識和把握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科學認識兩岸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情況,以更大的耐心增進兩岸人民的交流,提升自身形象,更好地掌握住台海局勢的主導權。比如,大陸明確了“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這是大陸首次針對台灣主要社會意識和思潮表達意見,具有特殊的意義。也就是說,在遏制“台獨”勢力分裂活動的同時,我們更注意到,體諒台灣同胞的歷史遭遇,理解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情感,尊重台灣地區民眾的生活方式,全面思考如何在“一個中國”框架下,為兩岸關係發展尋找新的契機。再如,大陸不再把解決領土主權歸屬問題視為兩岸關係的問題。胡錦濤在“四點意見”中明確指出,“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六點意見”指出,台灣問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也就是說,領土主權意義上的兩岸一中是現狀,不需要我們去追求,只是需要我們去維護,並聚焦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如何正式結束兩個政權之間的敵對狀態,達成重新分配內政和外交空間安排的共識;第二,如何解決與兩岸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問題。③上述事實充分體現了祖國大陸堅持謀求兩岸人民福祉的一貫立場,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理論創新和思想突破。
眾所周知,凡事皆可以改進,關鍵在敢於和善於行動。1998年5月,胡錦濤在《在紀念真理標準討論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實踐是一個永無止息的發展過程,我們的認識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面向新的世紀,我們要始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繼續開拓前進。”在實踐中,試圖掩飾過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反之,承認失誤則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與其指責別人,不如嚴格要求自己,並根據不斷變化的情形改變自己、完善自己。換句話說,通過“改變自己”的方式,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的問題上表現得越來越自信。“‘和平發展’的主張展現出大陸方面的自信,意味著兩岸和平的可能性增加、戰爭的風險性在降低,意味著中共領導人更傾向於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眼光來思考兩岸之間的問題,更加注重兩岸務實的交流、合作、開放、協商、共贏問題。”④概言之,大陸之所以在“和平統一”基本方針的基礎上實現向“和平發展”的轉變,是因為大陸能夠越來越自信地主導台海局勢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為了提升兩岸共同福祉。首先,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目的是維護和發展兩岸同胞的利益。胡錦濤指出,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宿。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把兩岸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他還特別強調,對台灣同胞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千方百計照顧和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只要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凡是對台灣同胞作出的承諾,都要認真履行。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政策方針不僅完全融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治國理念,而且還把2300萬台灣同胞的利益與大陸13億同胞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展現了“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的誠意與善意,使大陸的對台政策更貼近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大陸的對台政策是面向2300萬台灣同胞的,大陸對台釋放的善意、採取的舉措沒有地域或族群之分,是面向所有同胞尤其是基層民眾的。這方面台灣的朋友如果有哪些想法和建議,我們願意虛心聽取。我們的想法十分明確,就是要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基層民眾。當然,實現這一想法不排除還存在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但我們會持續不斷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⑤由此可見,以民為本的理念已是大陸對台戰略的靈魂,“以民為本”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