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於“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觀察與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1 00:51:00  


 
  首度探討政治性議題

  本次論壇除循例召開“深化經貿合作”、“擴大文教交流”二分論壇,邀請兩岸工商產業界、金融界、旅遊觀光界、文化教育界、影視出版界等方面人士針對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擴大文教交流進行討論外,首次增設“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論壇,廣邀兩岸政治學者及台灣民間促統團體負責人,對過去四年兩岸關係發展進行總體和全面性的研討,“旨在肯定成績,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明確方向”。

  國共兩黨各推出四位學者作主題發言,並於現場發放論文。大陸方面依序為余克禮、嚴安林、周志懷及李義虎,台灣方面依序為朱新民、鄭安國、趙春山及周繼祥。八位學者皆肯定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對建立兩岸互信機制及開啟政治協商,立場顯然不一,甚至針鋒相對。

  余克禮首先表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海峽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但“至今有些人還要講不統、不獨、不武,還有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之類的話”。余克禮也強調:兩岸都應以大局為重,彼此都不講、不做不利於或有損於兩岸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的話與事情。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表示,兩岸和平的制度化,須啟動政治協商,台灣不應迴避政治對話,“國民黨不能老是說,談這問題就會丟失政權”。對於兩位大陸學者發言中暗批馬英九,多位與會國民黨智庫在自由發言時紛紛駁斥,連坐在主持台上的台灣大學副校長包宗和,也忍不住為馬英九解釋了兩句。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表示,推動促成“兩岸同屬一中”新共識,是提升兩岸政治互信水準的最佳選擇。李義虎表示,當前有四個有利因素,可推進“兩岸同屬一中”成為兩岸間的新共識:第一,符合雙方的憲制性規定。第二,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和輿情氛圍。第三,符合和平發展階段的規律和特點,具有現實的生命力。第四,國際認可度較高。

  從大陸四位學者的發言內容圍繞在“兩岸一中”可看出,除主辦單位,應該沒有人事先知道“兩岸一國論”即將出爐。也因此,出席“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論壇的兩岸學者在自由討論時間,搶著針對“兩岸同屬一國”發言,異常熱鬧。

  周志懷率先提出,賈慶林的說法是大陸第一次對“一個中國框架”做出全面的闡述,同時包含正面表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與負面表述(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與“兩岸一中”或“兩岸同屬一中”相較,“兩岸同屬一國”的表述更能釐清“一中”的內涵,有助於擱置兩岸到底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爭議。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學院院長邵宗海也說,“一中”的說法不管叫原則或框架,就是說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一個國家”的說法有助於減少疑慮。

  不過,台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一個國家”則超越意識形態,是認同問題,不但泛綠全面反對,泛藍內部的支持與反對恐怕是各半。再者,“一中各表”具有各自表述的彈性,“一個國家”的彈性與模糊空間大為緊縮。而且,“一個國家”會讓人解讀為兩岸將建構新國家或推動統一,台灣社會與人民會有疑慮,可能引起更大的爭議,美國也會有所疑慮。

  儘管意見南轅北轍,但兩岸學者皆願開誠佈公,又對“兩岸一國論”立即進行了雙向討論,使此次論壇達到前七次論壇未有的溝通目的。

  首度在共同建議中涵蓋政治領域

  本次論壇達成17條共同建議,其中前4條首次涵蓋兩岸關係的政治領域。

  第1條: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民眾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也是得到兩岸民眾普遍支持的正確道路。兩岸應繼續努力,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既有立場基礎上,增進互信,保持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思路,持續推進兩岸協商談判和兩岸交流制度化,擴大民眾參與,促進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增進兩岸人民福祉。

  第2條:繼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加強兩岸對話,溝通和平發展理念,鼓勵學術界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進一步擴大共識,鞏固互信,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問題創造條件。

  第3條:循序漸進推動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更有效地服務兩岸民眾。

  第4條:從中華民族整體和長遠利益出發,基於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雙方應努力在國際事務中避免內耗,通過平等務實協商,促進雙方合作,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和諧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共同建議中雖未納入“兩岸一國”,但國共兩黨能達成“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雙方應努力在國際事務中避免內耗,通過平等務實協商,促進雙方合作,妥善處理兩岸民間團體和諧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等重要政治共識,誠屬難得。尤其,國共兩黨2005年4月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迄今已逾七年,而“胡六點”發表至今亦已三年半,兩岸和平發展的論述,以及它與和平統一的關係所在,卻仍有進一步充實豐富的空間。筆者希望,此次國共兩黨既然共同建議“鼓勵學術界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為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問題創造條件”,今後就應該以具體行動展現誠意,支持及鼓勵兩岸學術界認真探討兩岸和平發展的相關議題及互信機制,讓兩岸學者能充分闡述己見,又能打開心胸,尊重及接納彼此意見,尋求最大共識,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的深層問題。

  筆者以為,以上四點含政治意涵的共同建議,對於推動兩岸各界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長期關心兩岸問題,主張和平統一的台灣統派學者,更應把握時機,群策群力,就兩岸和平發展及互信機制進行探討,並在民間引導民意,以期為解決兩岸關係中深層問題創造有利條件。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0月號,總第178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