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檢討和展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23 00:18:19


 
  馬政府在連任後兩度授權吳伯雄在北京表達兩岸定位確屬“一中框架”,使兩岸的政治互信大幅提高。不過,除中小學教科書未掃除“台獨史觀”,致使年輕人的國族認同尚未改變;馬英九在台灣仍經常強調“維持現狀、不統不獨是最大公約數”、又以“兩岸政策不快不慢,剛好符合民意”為由不願與大陸開展政治對話,更避談商簽兩岸和平協議,導致“一中框架”至今未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

  二、兩岸溝通層級大幅提高

  今年2月在南京舉行的“張王會”及6月在新北市舉行的“張王二會”,使兩岸事務主管機構溝通的層級大幅提高,也使國台辦和陸委會的溝通及互訪機制常態化、制度化,讓雙方今後可及時化解誤會、解決問題。尤其,張志軍以國台辦主任的身分來台不僅是65年的歷史性創舉,來台時間又在反服貿學運後不久,適時說明了大陸對兩岸和平發展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心及毅力,縱然當前兩岸關係遇到一些問題,大陸不僅不會止步不前,還會克難前行。

  此外,馬英九至今不放棄“習馬會”,且不論“習馬會”是否能在今年實現,將在何處實現,“習馬會”之議,已讓台灣民眾知道台海問題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必須靠雙方領導人面對面會談來解決。

  三、民進黨可能“凍獨”

  在謝長廷多次挑戰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後,去年12月下旬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也提議“凍結台獨黨綱”,雖未獲任何結果,但今年6月陳昭南、郭正亮等人又在黨內繼續推動“凍獨”,顯示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已經有所鬆動。不過,誠如張志軍6月26日在與台灣學者閉門會議時所言:“看一個政黨,不能只看綱領,還要看實際的政策、行動,對兩岸是否有正能量”,民進黨若想民共早日交流,恐怕必須在黨的政策上做根本性的調整。

  此外,施明德5月27日公開抱怨,大陸不該只想以國共合作解決台海問題。其實,35年前的《告台灣同胞書》只說“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並沒有說要靠國共第三次合作解決台灣問題。而曾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應當清楚,台灣票選出來的政黨,自可在其執政期間代表台灣人民。何況,大陸一再表示民進黨只要放棄台獨就隨時可以展開民共交流,今年2月習近平在“習連會”又提出“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因此,民共何時開始交流互動,以及民進黨多快能走完“最後一哩路”,完全決之在民進黨的一念之間。

  過去兩年兩岸在政治上雖有重大突破,但當前兩岸關係也面臨著幾個問題:

  一是馬政府的民意始終無法爬升。國民黨年底的選情又低迷不振,馬英九是否能在他不到兩年的任期內,順利推動EFCA後續談判,在教育文化政策上全面撥亂反正,並展開兩岸政治談判,並不樂觀。

  二是國民黨2016年可能的接班人吳敦義、朱立倫等人在對兩岸事務上恐怕都有待加強。例如兩人表態支持“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決定”,朱立倫還在4月底主動表示“公投門檻有下修的空間”、6月26日與張志軍會談中又表示兩岸應“求同尊異”,這些與綠營政治人物拿香對拜的論調,明顯是為討好選民,但也顯示其幕僚對於兩岸事務落後於兩岸形勢之後。要如何阻止國、民兩黨爭相把“拒統”正當化,也是兩岸關係的大挑戰。

  三是公投門檻如一旦降低,勢必為台灣是否將舉行統獨公投帶來新的變數。縱然公投結果不一定如民進黨所願,更不會被大陸及國際社會所承認,但只要進行此類公投,就會讓台灣人誤以為可以“公投自決”,也會被“以台制中”的外國勢力誇大渲染。

  四是兩岸雙方都認同化解政治歧異可從民間智庫先行,但若台灣學者只顧強調“正視政治現實”、“不要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並一味要求大陸“雍容大度、以大事小”,恐使兩岸問題治絲益棼。首先需知,兩岸問題事關國家民族大事,任何領導人都不可能圖一時之便,成為分裂國家的歷史罪人。其次,以“分治論”詮釋兩岸現狀或有一定道理,但“治權”在學術上並無明確規範,不宜無限延伸、無限上綱,以避免讓兩岸關係演變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再者,解決台灣國際空間的根本之道,在於雙方協商在統一前的“合情合理安排”,任何本末倒置的主張,只會徒增彼此的猜測,而且無補於事。總之,兩岸智庫在為兩岸後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時,必須顧及雙方的核心利益,不要捨本逐末、因小失大。

  爭取民心是兩岸關係的重中之重

  35年前的《告台灣同胞書》就說“統一祖國,人人有責”、“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爭取民心,始終是兩岸關係的重中之重,也是當前和平發展及未來和平統一的關鍵條件。

  張志軍在訪台的“傾聽之旅”中,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其中包括政治人物所強調的“求同尊異”、“尊重民主、多元”,也親眼目睹抗議分子的激烈抗爭。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靠短短幾天的觀察體驗,全面瞭解“真實的台灣”,台灣政治人物發言又有選票考量,未必能代表大多數民眾的心聲。

  台灣人的“拒統”,從早年的“反共”,到“不願認窮親戚”,再演變到當前的“主權”、“民主”及“國際空間”,有其社經背景,並深受外部勢力影響。因此,要深入瞭解、有效化解台灣人的心結,就必須加強研究台灣史、台灣各階段的社會力分析,以及國際局勢演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並以智慧及毅力尋求化解之道。

  個人以為,台灣朝野近年來打的“民主牌”特別值得重視。這不僅是因為自從兩岸政經實力消長後,“民主牌”已成為台灣“拒統”的頭號理由,也因為近兩年港台兩地分離主義者顯然已沆瀣一氣,又受到外國“反中”勢力的支持及支援。對此,個人以為可用下述幾點加以澄清:

  一、民主的真諦在於尊重不同的思想與生活方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依據自己國情及需要所選擇的政治體制,都應該受到尊重。歐美國家對於採行不同政治制度,或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任意指摘,甚至藉此干涉他國內政,到處搞“顏色革命”,才是反民主。

  二、不是只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普選制度才是民主,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發生社會動盪的國家不在少數,顯示政治體制不能照抄。而且,大陸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幾十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大陸兼具協商及選舉的民主方式符合大陸的現況,有利於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三、大陸早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在統一後可維持各自現有的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互相尊重,互不干涉,這是大陸對台政策的ABC,但當張志軍6月27日在高雄提到“尊重台灣選擇的制度”,綠營人士居然視為新鮮,甚至自誇是他們逼迫張志軍講出此話,顯示台灣人對“一國兩制”完全無知。也因此,儘管兩岸關係目前仍處於和平發展期,但加強正確宣導“一國兩制”有其必要及迫切性。

  四、台灣人經常批評香港未全面普選、不民主,卻不願瞭解1980年代草擬香港基本法的時代背景,以及香港人在1997年回歸前的政治處境。何況,“兩制”指的是兩岸統一後,台灣繼續施行資本主義,與大陸施行的社會主義是兩種不同制度,跟香港有何關係?台灣的政黨政治、普選制度既是現行制度的一部分,又何需擔心不能繼續?再說,兩岸在統一後將施行的“兩制”,除確定將在“一國”之下實行兩種不同的制度,其他一切內涵均須由兩岸雙方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來決定。

  綜言之,兩岸關係歷經六年的和平發展期,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不過,認真檢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即知,當前兩岸關係充滿了挑戰與困難,我們必須克難前行,隨時注意情勢的發展,並設法破解所有不利因素。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8月號,總第200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