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後,拒絕接受完全執政前推動的“國會”改革案,在“行政院”覆議案被否決後,還繼續以“反濫權、護民主”為名,在全省動員,但或因天候不佳,或因年輕人喪失熱情,青鳥運動的效果至今不彰。不過,民進黨已規劃在“釋憲”案審理期間加強動員,這恐將加大台灣社會的仇恨值。民進黨此舉至少有三個目的,但目前看來並不樂觀。
一、民進黨一向以為,經過20多年的“去中國化”教育洗腦,青年會是民進黨的鐵票,但柯文哲拿到的300多萬票顯然以年輕選民居多。面對兵役改成一年,隨時有上戰場的危險,物價飛漲衹有薪資不漲的現實,年輕人當然會質疑,10前的太陽花,除了製造出月薪20萬的林飛帆及黃國昌“立委”,台灣的民主及自身處境似乎並未獲得改善。
二、“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除希望鞏固四成的綠營基本盤,還希望能擴大“抗中保台”隊伍,以確保民進黨長期執政。但“抗中”遭來大陸的大批軍機、艦圍島,6月21日又發布了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的《意見》,設置了寬嚴相濟的措施,但其中的“缺席審判”及“終身追責”,對不排除去大陸升學就業者,勢必產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賴清德唯一的底氣可能來自美國。日前兩位美國國務院副助卿低調來台,表達願意利用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文,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在內的國際組織。且不說美國刻意曲解該決議文之旨意,民眾也記憶猶新,台灣曾在2009至2016兩岸關係和緩期間,8次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O年會(WHA),2013年也出席了ICAO大會,賴當局為何要捨近求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