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中國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隨著國際形勢不斷惡化,中國要想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難度越來越大。
要想實現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必須減少社會成本,把各種資源用於創造財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上面,因為只有這樣,中國經濟增長才有底氣。
首先,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有利於鞏固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一個非常嚴重的誤區,認為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中國經濟的質量越高。在一些地方財政預算報告中,把服務業所占比重單獨列出,認為服務業所占的比重越大,說明經濟結構越好。一些城市甚至把金融服務業作為支柱產業,認為發展金融服務業,可以為企業籌措更多的資金,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而言,不能照抄照搬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利用市場經濟的外部性,通過發展金融產業,收割其他國家的財富。
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是由一個國家自然禀賦和生產力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中國應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各地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制定服務業發展規劃。假如為了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盲目地發展服務業,那麼,最終必然會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出現嚴重的空心化現象。
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服務業分為生產性的服務業和消費性的服務業,生產性的服務也可以促進生產,而消費性的服務業則可以促進消費。發展生產性的服務業,對於擴大生產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如果不顧實際情況,盲目發展消費性的服務業,那麼,最終必然會導致整個國家經濟出現問題。
不可否認,分期付款等信用消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如果鼓勵寅吃卯糧,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譬如進口遇到困難,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必然會面臨嚴峻考驗。當務之急是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生產效率,鞏固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創造更多的財富,確保中國經濟良性運轉。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中間服務行業完全可以被取代。譬如,國家可以通過建立統一的網絡,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那些依靠“信息不對稱”發展起來的中介服務,應當逐漸成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