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為期兩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2年12月16日閉幕。會議總結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
會議延續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主攻方向。這說明即使在中國經濟增長遇到困難的時候,中央依然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工作目標。
不少人把中國經濟增長所面臨的困難,歸咎於中國實行嚴格控制疫情的措施。新華社發表文章明確指出,正是由於實行嚴格控制疫情大政方針政策,中國贏得了病毒的毒性持續下降寶貴窗口期,贏得了中成藥大量推出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全民廣泛接種疫苗的寶貴窗口期。
可以設想,如果像美國那樣,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將會有多少人感染病毒,有多少人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不能因為中國控制疫情的政策發生改變,而全盤否定取得的成績。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成績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
在國內國際壓力下,中國改變控制疫情的政策,把重點放在治療病患者,繼續採取必要措施,防止病毒大規模擴散,危害居民身體健康。一些學者將中國當前採取的控制疫情措施,概括為上海模式。2022年上半年,上海市採取獨特的病毒控制措施,把工作重點放在少數患者身上,導致一些病毒感染者攜帶病毒擴散。考慮到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醫療條件不如上海,中央下決心採取果斷措施,實行更加嚴格的控制措施。
現在看來,正是由於實行嚴格控制手段,病毒擴散才沒有造成人道主義災難。隨著病毒的毒性減弱,有必要改變既有的政策。這是中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必要之舉,同時也是加快經濟復甦增長的重大舉措。
隨著中國控制疫情政策改變,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有可能會發生新的變化。過去中國成為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的一片淨土,新冠病毒得到有效控制,各國投資者紛至沓來。如今中國改變控制疫情的政策,少數國家有可能會趁機製造謠言,醜化中國的形象,阻撓投資者加大對中國的投資。美國駐華使領館以近乎誇張的姿態,關閉簽證部門。不能排除美國政府會借口中國病毒擴散,阻撓中美經貿合作和人員交流。中國對此應當做好充分的準備。
中國在控制疫情擴散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如今美國等一些國家很可能會借此機會對中國實施所謂的病毒歧視政策。這不是無端猜測,而是早有先例。早在中國湖北武漢發現病毒初期階段,美國就曾經大張旗鼓,撤離美國在武漢的領事館工作人員,並且在國際社會肆意渲染中國病毒危害。
中國改變控制疫情的政策,既要考慮到中國國內的實際情況,更要考慮到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萬萬不可憑著良好的意願,作出不利於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加強國際合作的決定。事實上,日本一些著名研究機構公然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會是一個大趨勢,中國可能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對於一些西方國家的分析預測,中國大可淡然處之。解決中國經濟問題,還必須依靠中國人自己。
首先,中國必須充分意識到,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但是,祗有增加人民的收入,才能培育更大的市場,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居民的收入增長,那麼,消費經濟的發展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中國財政緊張背景下,增加居民的收入,只能改變收入分配結構。一方面解決國內收入分配體制不合理問題,加快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步伐,解決城鎮居民基本社會保險問題。另一方面,必須改變傳統的公共預算制度,將更多公共資源投入到改善民生領域。
當前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現象依然非常嚴重。一些醫院病房猶如沙丁魚罐頭,大量患者緊緊地擠在一起,一些醫院病房走廊上擺著病床。這既不利於控制病毒的擴散,同時也不利於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
當務之急,是要取消各地大興土木建設的臨時性“方艙”醫院,把政府興建的樓堂館所充分利用起來,作為保健康復場所。如果能把各級政府機關的樓堂館所改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康復保健場所,那麼,不僅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幹群之間的關係。
其次,必須充分意識到,擴大內需,必須既照顧到眼前的利益,也照顧到長遠利益。既照顧到局部利益,同時也照顧到全局利益。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興建水利設施,加快公路、鐵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支撐性作用。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考慮到居民實實在在的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穩定價格,這是切中要害,一語中的。祗有大幅度降低居民日用消費品價格,才能解決居民的實際困難,讓他們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提高生活質量。
房地產消費無疑是居民消費的大頭。但是,房地產市場價格不合理,抑制住了房地產市場需求。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一方面必須確保房地產開發企業保持正常的利潤,但是另一方面,必須督促房地產開發企業降低價格,因為祗有這樣,才能滿足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也祗有這樣才能使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發展狀態。
第三,值得人們特別注意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發展思路。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舉措。
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生產要素的組合需要平台。資本市場發展有利於加快經濟轉型。如果按照傳統的思路發展經濟,很難走出歷史的窠臼。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創新盡快形成新型產業,科技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資源優化組合。這是總結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有益經驗提出的戰略性舉措。
科技創新需要資金投入,科技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培育新的產業。解決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問題,必須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政府、民營企業、外商都可以借助於資本市場,投資科技創新產業。等到科技創新產業培育成熟,企業掛牌上市之後,投資者可以各取所需。戰略投資者可以追求長期的價值投資目標,策略投資者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轉讓股份,尋找新的投資領域。
可以這樣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良性循環戰略是神來之筆。它有助於解決我國科技創新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
中國現行的公司法,是建立在大陸法系基礎之上的公司法。其基本特點就在於,重視股東會和董事會的作用,強調契約精神。但是,由於中國公司治理結構叠床架屋,結果導致科技創新企業很難借助於資本市場平台實現產業化發展。雖然我國證券交易所推行一系列改革舉措,為科技創新企業市場准入創造條件,但是從整體來看,有必要進一步優化我國科技創新企業的治理結構,允許科技創新企業的投資者充分借助於資本市場實現快進快出。因為祗有這樣,才能培育更多的科技創新企業,也祗有這樣才能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各級領導幹部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是否具有想象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群策群力,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的作用,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突破,因為祗有這樣,才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也祗有這樣,才能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
擴大內需,概括起來就是,政府要過緊日子,居民要過好日子。如果倒過來,政府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擴大內需有可能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災難。
之所以對中國經濟前景感到樂觀,就是因為中央確定的大政方針政策有利於改善民生,有利於解決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時刻監督各級地方政府官員,要求他們深入基層,解決居民急需解決的難題,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別開生面。
越是在中國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越是要警惕形式主義死灰復燃。越是在宏觀調控的關鍵時刻,越是要防止官僚主義沉渣泛起。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對各級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的監督,加快我國社會保險體制改革的步伐,盡快建立全國一體化的社會保險體系,將各級領導幹部的社會保障納入城鄉居民同一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形成同甘共苦,共赴時艱,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良好局面。路線方針確定之後,幹部決定一切。只要抓住關鍵少數,中國經濟復甦增長就大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