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當地時間2月23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喬治城大學發表演講時,系統闡述了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強調在與中國競爭過程中,有一個進攻戰略和一個防禦戰略。所謂防禦戰略就是出口管制,不能讓中國獲得高端技術。進攻戰略就是投資美國。
這是美國商務部官員系統介紹美國在芯片製造方面針對中國制定的戰略措施。不過可以肯定,美國在芯片技術領域對中國採取雙重措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首先,芯片是半導體產業領域的核心部件。由於芯片製造產業鏈實現了全球化布局,因此要想改變芯片製造的產業鏈,把中國排除在外,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事實證明,美國雖然在芯片技術領域掌握部分知識產權,但是,正如美國商務部長所指出的那樣,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芯片中,美國製造占到37%,可是如今,美國幾乎不生產最先進的芯片。中國台灣企業生產全球92%的先進芯片。除非美國將所有芯片製造企業都聚集在美國,否則,美國要想在芯片製造業領域對中國實施封鎖非常困難。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美國政府採取的策略是,通過許諾財政補貼,要求韓國、日本、中國台灣的芯片製造企業在美國設立工廠,以便美國對中國實施芯片出口管制。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美國背上了沉重的補貼包袱。
最新消息是,對於那些已經在美國設立芯片製造工廠的外國企業,包括韓國、中國台灣的企業,美國並沒有提供財政補貼。雖然美國財政補貼政策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遭到歐洲聯盟國家的強烈反對,布魯塞爾的官員們甚至表示,將採取相應的措施,確保歐洲聯盟國家的企業不會面臨歧視性待遇,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財政捉襟見肘,美國財政部長拆東墻補西墻,仍然無法解決財政赤字迅速擴大問題。眼看美國國會制定的財政赤字上限已經來臨,如果美國聯邦政府不能開辟新的財源,美國聯邦政府對芯片產業的財政補貼有可能是畫餅充饑。
凡是決定在美國設立工廠的芯片製造企業,都面臨芯片製造成本不斷上升、美國財政補貼不到位所帶來的巨大風險。中國台灣企業搬遷到美國之後,由於美國聯邦政府許諾遲遲不到位,企業面臨虧損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