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社評:解決中美分歧需有平等基礎上的前瞻
http://www.CRNTT.com   2023-04-03 00:04:40


CIIS圖片
  中評社香港4月3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3月29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的年會上,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創始人、“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發言時指出,“中國展現全球外交能力”。討論大國競爭問題的時候,他強調千年前宋代和遼國締結了和平條約,這就是“澶淵之盟”。“對手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個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國競爭不會就此消失,中美兩國在哪些方面可以進行合作需要充分瞭解”。

  可以非常坦率地說,這種觀點代表美國學術界分析中美關係普遍持有的立場。如何避免競爭變成對抗,如何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合作,這才是學術界需要討論的問題。但是,由於美國長期處於強勢地位,習慣於居高臨下分析中美關係問題,因此,美國學術界一些學者總是從“實力地位”出發,希望中國能夠作出讓步,以便使中美和諧相處。

  這位著名學者特別提到中國歷史上的“澶淵之盟”,所包含的價值趨向值得玩味。美國學者希望中國委曲求全,以輸送商業利益的方式,換取雙方和平相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一些學者仍然沒有從平等角度思考中美關係問題,當然也不可能找到中美和平相處的正確道路。

  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大軍南下,直撲宋朝的首都。兩國在宋朝澶淵對峙,宋朝被迫簽訂協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協議的內容包括,宋朝每年向遼國支付銀10萬兩、絹20萬匹,遼國撤軍。這是一個赤裸裸的不平等條約,是宋朝削弱軍權軍事抵抗能力不足條件下,被迫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

  儘管一些歷史學者極其美化這個所謂的“和平條約”,認為宋朝在軍事實力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簽訂條約,實現了和平發展,並最終在貿易中削弱對方的實力,保存了自己的根基。但是,更多的學者認為,這樣的協議具有非常明顯不平等性,因而不可能確保國家興旺發達。歷史事實證明,協議簽訂之後,宋朝並沒有強大起來,反而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被迫遷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