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區力量格局中,已經顯現為土耳其、伊朗、沙特、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六大力量並存和互動的新時期。
|
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評論員 齊雲鴻)在地區內外因素的激蕩下,已經持續一年半的西亞北非地區街頭運動或稱“阿拉伯之春”,正在導致中東地區格局出現新的變化。舊格局的影子仍在,但新格局的架構更強,特徵更為突出。儘管地區國家的內部勢力在外部勢力鼓噪下,繼續攪動地區局勢,但形勢急速變動的階段性特徵已經突出體現出來。
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頭十年,中東地區格局中存在幾大力量,包括伊朗、土耳其、埃及、沙特、敘利亞以及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這些國家在中東地區形勢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時,伊朗與伊拉克起著相互制衡的作用,埃及、沙特、敘利亞在阿拉伯國家中間發揮著重大影響,並深刻影響著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關係。土耳其溫和型的宗教政黨則一直努力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為近幾年來在地區的持續發力做了強力鋪墊和準備。
但是,2010年起源於突尼斯騷亂的西亞北非局勢發生了急劇轉變。地區變動根源於內因,總體看是阿拉伯國家政體長期僵化和變革滯後的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普通民眾與阿拉伯國家的世襲或專制政體之間矛盾的總爆發。但是,以美國和歐洲國家為首的外因,在地區國家內部、地區形勢、地區力量格局演變中起到了不容忽視,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從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的形勢變動中,無不看到西方國家干預思維與行為的影子。
|